许世友嗔怪聂凤智逞英雄,聂凤智巧妙反击

1971年9月,蒙古大漠上一声爆炸打破了宁静。这一巨变迅速影响了国内的政治环境。聂凤智的儿子聂庆荣虽然身在局外,但敏锐地捕捉到周围氛围的异样,他隐约察觉中央发生了重大变故。

在他这或许正是母亲能够脱困的契机。聂庆荣带着妹妹,直奔南空副司令家中,试图寻求协助。面对他们的坚持,南空副司令不得不答应,将此事上报党委。

返抵南京后,聂凤智的妻子何鸣没有顾得上自己的病痛,她领着孩子们又一次前往南京空军,要求得知聂凤智的消息。南空则推称聂凤智已由军委接管,局方也无从知晓其去向。

走投无路之际,何鸣携子女去寻许世友。自四年前在无锡失散后,许世友一直与聂凤智没有联络。此次听闻聂凤智下落不明,他极为不满,亲自出面指示南空负责人,不论聂凤智安危,务必立刻交人。

南空明知聂凤智的具体情况,毕竟专案组是他们设立的。面对许世友的强硬态度,他们不敢再推诿,只作出“积极寻找”的姿态。“找到”了聂凤智的下落在广西。

得知线索后,许世友即派人前往广西接人。当地却以无权放人为由推托。许世友再度亲自向中央军委报告。两日后,军委做出决定,聂凤智被秘密护送回南京。

聂凤智返南京时,安全保密措施极为严密。南京军区派专人前往车站警戒。站台空无一人,气氛沉重。他对周围状况一无所知,不禁感到忧虑。唯一的念头是:只要家人安好,再苦也算回家了。

随着军区人员带他上车,有人亲切呼唤“聂司令”,令他有些意外。经提醒,他才认出这位是自己九纵时期的通信科长。之后,这位老部下告诉他,许世友去北京开会,临行前嘱咐要为聂凤智进行体检,安排住所,短期内不要公开露面,并等身体检查结束后与家人相见。

聂凤智听罢,心头的压力终于释然。他以“老冯”的身份住进医院,在经过体检后,悄然被转送至预备好的住所,终于得以与家人团聚。

虽然人已归家,问题并未画上句号。聂凤智的住处依旧受到严格监管。许多关心聂凤智的人前来南京探访,却遍寻不见其踪,询至南京军区,也只得到“尚未明确”的答复,只好无功而返。

南京军区党委为妥善处理聂凤智的事情,费尽心力,杜平全权负责此事,动员办公室成员收集材料、澄清事实。如此持续近十个月。到了1973年,许世友认为时机成熟,亲自向总政治部致信,并派员到北京调阅聂凤智的相关资料,但三次皆遭拒绝。

许世友终于按捺不住,直接打电话过去强调:“聂凤智这个人有问题,我向毛主席负责!”之后,事情出现松动。

终于,许世友再次见到聂凤智,第就是责备道:“让你留下你不留,硬要逞英雄,结果回去受难。”两人相见,许世友难掩心中复杂。他忠于毛主席,却对汹涌的政治形势深感困惑,但对军队秩序有清醒认知,绝不允许南京军区陷入混乱。

那段时间,许世友态度坚决,无论外部如何动荡,军区内部不能随之起舞。但他也明白,风暴终究蔓延至军队。南京的军事院校首先出现骚动,多数都受南京军区管辖,学生们要求见领导表态。迫于形势,许世友不得不以书面稿发言,会议极为简短,无多余说明,即宣布结束。

会议过后不久,军区机关也开始涌现异常,党委与司令部首先承压,随后其他部门逐步失控。

1967年初,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召开会议,许世友虽然暂时不敢在会上发脾气,但会议中的混乱场面让他警惕。返南京后,他悄然离开,前往无锡,在27军军部招待所歇脚。这是他多年的老部队,有尤太忠任军长,他在那里倍感安心。

在无锡逗留期间,许世友陆续召见南京军区重要单位负责人,了解下属动向,为可能进一步的局势变化做准备。离开无锡前往大别山之前,许世友还特意请聂凤智和陶勇一起简单聚餐,没有绕圈子,只直言不讳:“无锡我待不下去了,我要进大别山,你们要不要一起走?这种时候回南京,难说性命如何。”

聂凤智和陶勇因当时的形势,还是回绝了他的建议。许世友明白无可强求,只嘱咐他们多加小心。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他所料。陶勇不久便因不明原因去世;聂凤智虽然活了下来,却在返回南京后遭受重创,牙齿被打掉八颗,还差点被投入长江,好在许世友及时指令警卫营,才将他救回,却也失去了他的消息。直至聂凤智的家人来求助,许世友才获悉其下落,并设法保障其安全。

“许司令,幸亏我们都成了‘狗熊’,要是做了英雄,连你这个英雄也要陪葬。”聂凤智打趣道,言语中尽是对许世友的关切。他接过话题,调侃许世友既被毛主席保全,当年专机启用而未带上他们。许世友解释当初不能离开南京,聂凤智则反问不敢进南京的“英雄”也不过如此。许世友听了只觉欣慰,两人老战友的情谊,自在言外。

参考资料:

[1]张瑞安,《许世友偏爱的猛将聂凤智》,党史博采(纪实),2017年第4期第38-42页。

[2]《许世友“文革”避难大别山》,党史天地,2006年第11期第54-55页。

[3]松植著,《血色年华 聂凤智将军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

[4]徐开福著,《许世友的晚年岁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5]王宣著,《毛主席之剑-名将之星许世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