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鲁西:樊坝战斗中的破晓冲锋

在山东郓城西北的原野上,初春的麦苗已泛起新绿,85年前那场震撼鲁西的樊坝战斗,就发生在这片承载着家国记忆的土地上。当晨雾漫过黄河故道,当枪声划破黎明的寂静,八路军健儿用热血与勇气,在敌后战场写下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1939年3月,刚抵达山东的八路军第115师主力,面临着日军“扫荡”与伪军盘踞的双重压力。盘踞樊坝的伪郓城县保安团刘玉胜部,凭借坚固寨墙与精良装备,成为阻碍我军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毒瘤。这支伪军号称“万人敌”,不仅鱼肉乡里,更阻断了鲁西与冀鲁豫根据地的联系。师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决定打响入鲁第一枪,拔除这颗钉子。

战斗打响前的夜晚,侦察连长赵勇带着战士们潜伏在寨墙外的麦田里。寒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战士们紧握着步枪,眼神里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当地老乡悄悄送来热窝头,指着寨墙低声说:“八路军同志,这些汉奸比鬼子还坏,你们可得替俺们报仇啊!”赵勇攥紧老乡的手:“大伯放心,天亮就给你们除害!”

凌晨四点,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轰!轰!”两声巨响,八路军自制的土炮炸开了樊坝寨墙的一角。教导员杨勇身先士卒,高喊着“跟我上”,率先冲入突破口。战士们如潮水般跟进,步枪射击声、手榴弹爆炸声、冲锋号声震耳欲聋。伪军凭借暗堡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

寨内的关帝庙是伪军的核心据点,刘玉胜亲自督战,架设机枪疯狂扫射。班长王铁柱抱着炸药包,在战友掩护下匍匐前进。子弹嗖嗖地从头顶飞过,他被子弹擦破了胳膊,鲜血顺着袖子流下,却浑然不觉。接近庙门时,他拉燃导火索,高喊着“为乡亲们报仇”,将炸药包奋力投进庙内。一声巨响后,机枪哑火了,王铁柱却永远倒在了血泊中。

战斗中,当地百姓自发组成的支援队让人动容。妇女们在村头支起大锅,蒸好馒头等着战士们;青壮年则扛着梯子、拿着锄头,跟着部队呐喊助威。年仅16岁的民兵小李,看到八路军战士受伤,不顾危险冲上去搀扶,被子弹打中了腿部。他咬着牙说:“俺没事,快把同志抬下去!”

伪军团长刘玉胜见势不妙,带着亲信从暗道逃跑,却被埋伏在外的八路军截住。一场激战过后,刘玉胜被生擒,残余伪军见头目被俘,纷纷放下武器投降。当朝阳升起时,红旗插上了樊坝寨门,战斗胜利结束。此次战斗歼灭伪军800余人,缴获机枪13挺、步枪500余支,不仅震动了鲁西敌伪,更极大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在伪军据点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粮食和衣物,全是汉奸们从百姓手中掠夺的。杨勇当即决定开仓放粮,乡亲们看着分到手的粮食,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颤巍巍地说:“还是八路军好啊,真是俺们的救命恩人!”

樊坝战斗的胜利,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鲁西抗日的新局面。此后,八路军以樊坝为依托,迅速建立起抗日根据地,更多群众拿起武器参加抗战。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八路军,真勇敢,打下樊坝除汉奸,百姓见了笑开颜,抗日热情高如山。”

如今,樊坝战斗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的寨墙痕迹依稀可见,纪念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姓名。每年清明,都有群众和学生前来祭扫,聆听那段烽火岁月的故事。在当地纪念馆里,杨勇用过的望远镜、王铁柱牺牲时紧握的步枪,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壮烈。

85年光阴流转,鲁西大地早已换了人间。但樊坝战斗中展现的勇气与担当,永远值得我们铭记。那些年轻的生命,用热血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那场破晓的冲锋,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铭记樊坝战斗,就是铭记英雄们的牺牲与奉献;传承战斗精神,就是要在和平年代依然保持冲锋的姿态。当我们享受着岁月静好时,请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曾浸染过英雄的鲜血;当我们为梦想奋斗时,请带着先烈的期盼砥砺前行。让英雄精神照亮征程,用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华章,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致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