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镜鉴:文化主权不能成 "被收购资产"
1. 从 "改名换姓" 看文化标识的流失
今年 9 月,苏州阳澄湖边上的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正式改名叫 "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曾经随处可见的冯小刚电影场景、华谊明星 IP 全没了踪影。这事儿看着是企业换招牌,细想却让人想起历史上的 "去标识化" 套路 —— 就像日本侵华时搞的 "改名运动",把北平改成北京、把上海改成特别市,本质都是抹掉原有文化印记。
韩国安博凯这波操作更精明:不直接否定中国文化,反而加了个《状元归来》实景秀当 "文化包装",但核心是把华谊积累十年的文化 IP 连根拔起。要知道,主题乐园的灵魂不是钢筋水泥,正是那些能唤起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现在 IP 没了,这乐园和其他游乐场还有啥本质区别?
2. 历史名城为何成 "抄底目标"
安博凯收购的 5 个文旅项目全在硬茬城市:苏州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武汉是明清漕运枢纽,青岛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些地方承载的不仅是旅游收入,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文化记忆。
当年郑和带着船队走南闯北,靠的是强盛国力支撑的文化自信;如今这些城市的文旅地标却要靠外资盘活,暴露的是咱们产业保护的短板。不是说不能引进外资,而是没建立起 "文化防火墙"—— 比如要求收购后必须保留核心文化 IP,或者本土资本有优先回购权。
3. 开放与封闭的千年平衡术
明朝的教训就在眼前:朱元璋搞海禁,看似保住了小农经济,却让中国错失了大航海时代,后来连造大船的技术都丢了。但完全放开也不行,韩国就是靠 "文化立国" 策略,从输出韩剧到收购海外文旅项目,一步步掌握了文化话语权。
现在九部委取消外资购买非自用住宅限制,相当于给文旅资产开了更大的门。这本身是好事,但得有 "过滤网":就像家里请客,不能让客人把主卧都占了。咱们可以学日本环球影城的模式 —— 安博凯早年投资过这个项目,日本就是牢牢抓着本土文化主导权,让好莱坞 IP 为日本旅游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二、行业真相:外资 "捡漏" 的算盘有多精
1. 专挑 "病美人" 下手的收购套路
安博凯的操作简直是 "困境资产猎手" 的教科书:2021 年海昌海洋公园连续亏损,它立马掏出 65 亿买下武汉、成都等四处海洋馆,这个价格还不到这些项目建设成本的一半,相当于用废铁价收了黄金地段的房子。去年又盯上华谊的苏州项目,正好赶上华谊资金链紧张,捡了个大便宜。
这套路它在全球都玩熟了:收购濒临破产的 ING 保险韩国公司,整改后推上市;接手日本歌帝梵巧克力,几年就把业绩做翻倍。本质就是利用企业危机,用最低成本拿到核心资产 —— 这些乐园的土地、建筑都是现成的,只要换个运营思路就能赚钱。
2. 1 亿改造赚回 35 万游客的秘诀
很多人骂外资 "吸血",但安博凯的改造能力确实让人佩服。苏州乐园它只投了 1 亿,就搞出三个爆款:国内最大的奶龙 IP 亲子区、苏州科举文化实景秀,再加上延长到晚上 9 点的夜经济项目。结果暑期就接待了 35 万游客,收入涨了 68%。
秘诀藏在细节里:它摸清了长三角游客的需求 —— 上海迪士尼太远,本地需要 "微度假" 去处,阳澄湖的地理位置正好能辐射上海、苏州的高净值家庭。不像有些本土企业,只懂盖房子不懂做内容,把文旅项目搞成了 "房地产配套"。
3. 构建 "线上 + 线下" 的隐形帝国
这波收购最该警惕的,是外资正在织的一张大网。安博凯收实体乐园,腾讯投 SM 娱乐抢 K-POP 流量,本质是同一个逻辑:线上抓内容流量,线下占消费场景。等这张网织成了,咱们看的综艺、去的乐园、买的周边,可能都得听外资的。
就像苏州乐园的夜经济,本来是地方政府发消费券刺激内需的政策红利,结果外资通过运营把利润赚走了。更要命的是,这些数据都被外资掌握了 —— 游客喜欢什么、愿意花多少钱,他们比咱们自己还清楚,下次再布局就能精准打击。
三、人心账本:一半惋惜一半认可的矛盾
1. 微博上的撕裂式讨论
华谊 IP 消失后,微博上吵成了两派:有人说 "再也看不到冯小刚电影场景了,太可惜",有人晒出乐园新照片说 "人变多了,好玩多了"。这种矛盾其实是老百姓的真实心态 —— 感情上舍不得本土文化符号,理智上又认可好的运营能带来实惠。
我身边有个苏州朋友最典型:他骂了安博凯 "不懂情怀",转头就带孩子去玩了奶龙主题区,回来还说 "比以前好玩"。这就是现实:文化情怀不能当饭吃,但完全不讲情怀,又丢了根。
2. "外资会玩" 与 "本土自强" 的博弈
安博凯的案例戳中了一个痛点:咱们总喊 "民族企业当自强",但遇到困境资产,本土资本往往不敢接、不会改。反观外资,能把破产的保险公司做上市,能把下滑的巧克力品牌做翻倍,这种市场化能力确实让人佩服。
但佩服归佩服,警惕也不能少。就像邻居家厨艺好,能天天来帮你做饭吗?关键还是得自己学会做饭。现在本土资本也在行动,祥源控股收购海昌剩下的股份,就是想补上运营短板。但这步走得太晚,优质资产已经被外资拿走不少了。
3. "政策红利被截胡" 的焦虑
最让公众不满的,是 "好心办坏事" 的无奈。各地发夜经济补贴、文旅消费券,本来是想帮本土企业回血,结果外资运营的乐园靠着规模优势,把补贴带来的客流都吸引过去了。有网友算过一笔账:苏州发的夜间消费券,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变成了安博凯的利润。
这种焦虑不是排外,而是怕 "辛苦种树,别人摘果"。就像当年引进外资制造业,后来慢慢掌握了技术;但文旅产业不一样,文化根脉丢了就很难找回来。公众期待的是 "外资帮咱们盘活资产,本土资本学本事,最后把根留住",而不是被外资牵着鼻子走。
四、破局之道:保护不是关门,开放要有底气
1. 给文化资产上 "保护锁"
首先得明确规则:收购文旅项目必须保留核心文化标识,比如苏州乐园可以改运营,但华谊相关的电影文化元素得保留一部分。还可以设立 "文化否决权",涉及历史名城、非遗相关的项目,本土专家有一票否决权。
日本就是这么做的:外资收购寺庙周边项目,必须经过文化厅审批,确保不破坏历史风貌。咱们的历史比日本更悠久,更该有这样的底气。
2. 培养本土 "困境资产医生"
光靠堵没用,得有能跟外资抗衡的本土力量。可以学习安博凯的模式,成立国家级的文旅救援基金,专门盘活困境资产。祥源收购海昌的案例已经证明,本土资本只要肯学,也能做好运营 —— 祥源把山岳景区的管理经验用到海洋公园,客单价提升了 30%。
更重要的是数据共享,不能让外资独占消费数据。可以要求收购企业把运营数据和本土机构共享,这样咱们才能摸清市场规律,不会一直被动。
3. 开放的同时掌握主动权
最后要明白:保护文化主权不是搞封闭,而是在开放中掌握主动权。就像郑和下西洋,既开放交流又守住底线,才成就了中外友好的佳话。现在咱们搞文旅开放,也该有这种自信 —— 外资可以来运营,但规则得咱们定,文化主导权得咱们抓。
比如苏州乐园的科举文化秀,本来是咱们的宝贝,完全可以自己做运营,把外资的管理经验学过来,再输出到其他项目。这样既赚了钱,又保住了文化根脉,才是真正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