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大陆筹备93阅兵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台湾却传来截然不同的声音。
民进党当局火速下达史上最严禁令,严禁任何台湾人参与这场"共同记忆"的纪念活动,仿佛抗战胜利是洪水猛兽。
为何民进党会下达禁令?国民党又该如何保握机会?
作者-常
一纸禁令惊动2300万人,民进党在怕什么?
8月15日就在蒋万安宣布9月赴上海参加双城论坛的消息传出不到24小时,民进党当局便迫不及待地亮出了政治底牌。
这道禁令的覆盖面之广、措辞之严厉,堪称前所未有:从台北市长到普通公务员,从企业家到学者,甚至连普通民众都不能例外。
陆委会负责人梁文杰的表态更是不留任何余地:违者将面临严厉处罚。这种草木皆兵的紧张感,让人不禁想起了戒严时期的肃杀氛围。
说起来也奇怪,一场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本该是两岸民众共同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时刻,怎么就变成了政治雷区?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道禁令来得如此之急。按照正常的行程安排,蒋万安就算想参加阅兵相关活动,时间上也根本赶不上。
那么,民进党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动干戈?
答案或许就藏在台湾岛内的舆论反应中。这道禁令一经发布,岛内舆论立刻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绿营支持者自然是一片叫好,认为这是"维护台湾主权"的必要举措。
但更多的普通民众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人在网络上留言说:"纪念抗战胜利有什么错?我们的祖辈也曾为此流血牺牲。"
这种民意分歧,恰恰暴露了民进党内心的虚弱。他们深知,抗战这段历史在台湾民众心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许多台湾老兵当年就是跟着国民党从大陆来到台湾的,他们大多数都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这些人在台湾社会中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力不容小觑。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他们发现,那些被刻意淡化甚至歪曲的历史真相,其实与他们的身份认同息息相关。
当抗战胜利成了禁词,谁在害怕历史真相?
要理解民进党的恐惧,就得先搞清楚他们的历史包袱。民进党的基本盘,说白了就是台湾岛内的"本省人"。
赖清德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支持,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贴近工人阶层,另一方面就是他的身份认同。
但这里面有个尴尬的历史问题:台湾在二战期间的真实身份。
自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台湾都是作为日本的殖民地来建设的。这就导致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认知问题:台湾民众对日本普遍存在复杂的情感滤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的经历。李登辉的哥哥李登钦,曾以"岩里武则"的名字主动报名参加日本海军。他在菲律宾被美军击毙后,竟然被供奉在靖国神社之中。
李登辉本人也不例外。他自称"岩里政男",在战争期间报名参加了日本陆军第四师团。这样的历史轨迹,说句不客气的话,与抗战的民族大义是完全相悖的。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台湾并非个案。大量台湾青年在日本殖民教育下,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侵略战争。
这就形成了一个历史悖论:一边要自诩为战胜一方,一边又要对自己参战的真实身份闭口不谈。
民进党上台后,开始着重修改课纲。他们要强化岛内所谓的"本土叙事",生编硬造出了所谓的"台湾史"。
对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人,实施"去中国化"教育。不去谈两岸统一,而是着重强化两岸之间的"不同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抗战胜利这个本该属于两岸共同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自然成了民进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这段历史无论如何包装,都无法回避一个基本事实:中华民族的共同抗战。
从台湾看世界:分裂之地如何面对共同记忆?
台海两岸,本来拥有更加深厚的文化纽带和历史渊源。抗战胜利更是两岸民众共同的光荣记忆,理应成为增进理解的桥梁。
但民进党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不仅要切断这种历史连接,甚至要将其妖魔化为"政治威胁"。
这种做法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短期内,确实可能会强化某些群体的"本土认同"。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在人为制造社会撕裂。
最近台湾岛内出现的"子殴父"等极端事件,就是这种政治极化的直接体现。
当政治分歧渗透到家庭关系、人际信任,甚至影响到公共秩序时,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冲击。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强行切割历史的做法,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现实阻力。
赖清德推动的"大罢免"行动失败,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台湾民众已经开始对民进党那套"凡事政治化"的操作感到厌倦。
尤其是年轻人,他们逐渐意识到,历史并不是敌人,统一也并非洪水猛兽。而民进党却依然把历史当成武器,这种"反向操作"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从大陆的角度看,93阅兵本身就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活动。不会因为台湾是否参与而受到根本影响。但民进党的过度反应,却无意中放大了这个活动在台湾内部的关注度。
甚至让一些原本没有明确立场的人开始反思: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从哪里来?这种反思的力量,恰恰是民进党最害怕的。
历史的钟摆如何摆回正轨?
当前的局势,对国民党来说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蒋万安赴陆参加双城论坛这个动作,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已经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
国民党还有能力维系两岸之间的基本交流。
而民进党不断通过行政手段打压这种交流,只会让社会的"对比效应"更加明显。更重要的是,抗战胜利这个历史节点,给了国民党一个重新站队的机会。
作为抗战的主要领导力量之一,国民党在这段历史中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
如果国民党能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主动发声,强调两岸在抗战中的共同记忆与情感。必然能够唤起岛内民众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共鸣。
而且,民进党的禁令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政治化"色彩。越是禁止,越容易激发民众的质疑与反感。国民党如果能够借机批评民进党的"政治操弄",并提出更有温度、更接地气的政策主张。
完全有机会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动。当然,关键还是要看国民党能否抓住这个机会。
过去几年,国民党在岛内的表现确实不算理想,内部内斗频繁,缺乏清晰战略。也未能有效回应年轻人的关切。甚至在一些关键议题上,态度模糊、反应迟缓,导致支持度不断下滑。
但现在,这次阅兵给了国民党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国民党还在犹豫是否"亲中"会被扣帽子,那就真的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更深层次地看,大陆对台政策始终保持着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无论台湾地区采取何种措施,大陆始终欢迎岛内各界人士参与各种交流活动。
这种理性与克制,与民进党的歇斯底里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会看清楚这种对比。
他们会重新思考:到底谁在真正为两岸和平做努力?到底谁在人为制造对立与隔阂?历史的钟摆,终究会摆回它应有的位置。
结语
说到底,人心向背才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根本力量。当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看清历史真相,理性就会战胜偏执。
面对历史大势和民心所向,您认为两岸关系的未来会如何发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