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这次玩大了!运河运营权要被没收?只许美国进入,中国被彻底排除!

一场价值228亿美元的商业交易,意外地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局面。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因此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宗看似寻常的资产买卖,实际触及全球贸易的关键通道,更牵动着中美两国在拉美地区影响力上的真实较量。事件如何从商业层面,直接演变为一场重要的国际争夺,人们需要了解全貌。

运河要地突生风波

今年3月,长和集团公布计划,将出售旗下遍布23个国家、涉及43个港口共199个泊位的全球业务。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经营权,尤其引人关注。

这两座港口对全球贸易至关重要。每年全球大约6%的贸易量,都要经由巴拿马运河通行。这些港口正是运河东西两端的出入口。控制它们,等于掌控了全球海上贸易的重要环节。

长和旗下的巴拿马港口公司,自1997年获得这些港口25年经营权。2021年,合同自动续约25年。多年来,公司在港口建设上投入了超过16.95亿巴波亚币。这笔投入远超最初合同要求的5000万,也超过了2005年附加协议中承诺的10亿。2020年,巴拿马总审计长对公司运营进行了四个月审计,结果确认符合规定。

最初,长和计划将这笔关键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牵头的美西方财团。巴拿马港口公司90%的股权和相关控制权益,是交易的重要部分。4月2日,原定是交易第一阶段完成的日期,但最终没有进展。随后,消息传出意大利方面曾考虑将巴拿马的两座港口从整体交易中剥离,让贝莱德单独控制。

近期,事件出现关键变化。长和集团在7月底透露,将邀请中国内地主要战略投资者加入收购财团。此消息一出,巴拿马方面立即有了动作。

7月30日,巴拿马国家审计长弗洛雷斯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他声称2021年两个港口的续约合同未按法定程序进行,要求法院宣布其无效。紧接着,7月31日,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公开表示,一旦法院判决合同无效,政府将收回港口运营权。他提出以公私合营方式接管这两座港口,不过这一想法尚在草案阶段。巴拿马港口公司于8月1日迅速回应,重申港口运营合规,并呼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交易内情引人深思

巴拿马政府的这次行动,并非简单的法律审查。观察者清楚看到,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法律操作。长和集团经营港口多年,为何偏偏在向美方出售的关键时刻,合同的合法性才成为问题?为什么不在2021年续约时提出质疑,而要等到现在?

原因可能与幕后推动力有关。美国南方司令部在7月13日至18日期间,与巴拿马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美方声称此举旨在“保卫巴拿马运河”。《新闻周刊》直接将这次演习与“中国威胁”挂钩,指出目的是应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关注由来已久。前总统特朗普曾多次指出中国“运营”巴拿马运河,并表示要用经济或军事手段“拿回”控制权,理由是这关系到美国的“经济安全”。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也声称,中国在西半球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正在扩大。

美国控制巴拿马运河,不仅意味着掌握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更是遏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地区影响力的重要一步。巴拿马政府此举,被看作是通过司法途径收回港口控制权。这样做,既可以摆脱所谓的“中资企业”纠葛,又避免直接撕毁合同引发的法律责任,同时被认为是在向美国示好。

针对美方言论,中方态度明确。4月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谁想要控制巴拿马运河,世人皆知。”他还质问,到底是谁在威胁他国主权。4月23日,发言人郭嘉昆更直接指出,美方编造“中国控制运河”的谎言,就是为自己控制运河找借口,推行美式霸权。巴拿马人民和国际社会对此看得清楚明白。

巴拿马国内对收回港口并非只有一种声音。总统穆利诺虽然表态,但巴拿马港口公司强调,他们运营港口28年,创造了超过25000个直接和间接的工作岗位,为巴拿马经济贡献了数亿巴波亚币。公司还呼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维护特许经营权益。

小国处境进退两难

从商业角度看,巴拿马政府如果真的强制收回港口,将面临不小风险。商业活动最看重契约精神,如果合同说无效就无效,未来哪个外国企业还敢前来投资?即使法院最终判决合同无效,赔偿问题也无法回避。资深法律人士分析,届时很可能会有大笔赔付,事情不会轻易了结。

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并非美国可以随意压制。中国早已在该地区开始了多元化合作布局。与巴西推进的两洋铁路项目就是一个明显例子。这条铁路一旦建成,中国货物可以通过南美的新通道直达大西洋,完全可以绕开巴拿马运河。

这对巴拿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失去地理优势带来的垄断收益。届时,当货物流量大幅减少,运河收入必然下降。巴拿马政府或许会后悔今天的选择。现在,中国对于公开损害自身利益的国家,行动已更果断。巴拿马若真的强硬收回运河运营权,可能很快会感受到中方的力量。

巴拿马作为小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平衡是一门高深的技巧。目前的政府似乎并未掌握其精髓。巴拿马政府可能认为,只要迎合美国,就能获得更多经济和政治利益。然而,历史显示,美国并非总是一个可靠的伙伴。一旦巴拿马失去其独特的地缘价值,美国还会像现在这样关注它吗?

更重要的是,巴拿马政府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国际商业规则的公信力。今天可以用法律手段强行收回外国企业的合法权益,明天是否会对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也这样做?这种不确定性,将对巴拿马的投资环境造成长期损害。

国际关系新常态

这场围绕巴拿马运河港口的争夺,清晰地揭示了当前世界的基本状况:在大国力量的较量中,没有纯粹的商业行为。所有经济活动都带有地缘政治的考量。

巴拿马法院的最终判决将是关键节点,但各方意图已显。巴拿马政府看似聪明,实则可能损害自身国际信誉和长期利益。美国看似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中国的应对措施和替代方案,将使其优势的代价变得越来越高。

对中国企业而言,此次事件是深刻的提醒。在海外投资时,不能仅考虑商业回报,必须充分评估政治风险。同时,也要学会利用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中国而言,此次事件再次验证了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性。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一点,而应通过多条路线、多个合作伙伴来分散风险。

历史最终将说明,在没有硝烟的国际竞争中,真正的成功者并非谁的力量更强,而是谁的视野更广阔,战略更深入。当巴拿马选择一种特定立场时,就应该清楚,这种选择带来的后果,最终需要自己承担。

这种冒险的举动,最终会带来代价。

笔者的思考

我们看到,世界确实在变。过去单纯的商业往来,现在都可能牵扯到复杂的国家关系。对于我们自己走出去的企业来说,这真是一个警醒。签了合同不代表万无一失,背后还得有国家实力的支持,得有长远的战略考虑。巴拿马的事情,就是个例子。他们今天的选择,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国际社会是讲规矩的,破坏了规矩,最后受损的还是自己。希望这样的事件能让更多人看清国际局势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