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配件狂赚335亿!光伏龙头集体亏损,宁波父子走出逆袭路

在光伏巨头们排队公布亏损财报的当下,宁波一对父子却靠卖“不显眼”的配件,一年净赚30亿。

73岁的张和君去年坐在董事会的椅子上,10场会议一场没落下。

他创立的德业股份交出的成绩单让同行咋舌:净赚30亿元,增长64.8%。

比行业平均增速高出一大截。

而德业的股价更是上演惊人逆转——自2021年上市以来翻了足足15倍。

谁也没想到,这个给美的空调打了30年工、生产塑料配件的小厂,能从代工厂摇身变成全球储能逆变器老二。

更想不到的是,掌舵人张和君只是个高中毕业的木匠。

1952年,张和君在宁波北仑的田埂边长大。

高中毕业后,他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扛起锄头下地干活。

后来学了门木匠手艺。

改变发生在19岁。

他嗅到经济开放的气息,带着乡亲们捣鼓起小型模具厂。

到了90年代,小厂改成生产塑胶产品的代工厂。

命运的齿轮真正开始转动是1997年。

张和君突然买机票飞往东京、大阪。

他不是去旅游,而是带着团队钻进东芝、松下的车间,琢磨最新款空调。

回来后,他带着技术骨干扑在空调塑料配件研发上。

塑料卡扣、外壳接口...这些小玩意让他啃下来了。

德业正式成为美的背后“隐形”供应商,订单哗哗地来。

2003年,张和君不满足于只做空调“器官”。

他创立德业电器,生产自有品牌的除湿器、空气净化器。

德业除湿机硬是卖成了行业第一。

彼时德业的核心收入还是美的的订单。

2016年,64岁的张和君做了一个冒险决定。

他把家电业务交给儿子,自己押上全部身家转型——做光伏逆变器。

这个决定在当时内部掀起不小波澜。

家电明明贡献着公司超70%的营收。

同行也不理解:“逆变器是华为、阳光电源的天下,小厂挤什么?”

张和君不争辩。

他的底气来自多年积累:给美的发展变频空调的十年里,德业吃透了电力电子控制算法。

光伏逆变器的核心恰恰是这个技术。

但他清楚国内市场早被瓜分干净。

巨头们打得头破血流。

张和君的手指移向世界地图的底端——南非。

“电网三天两头停电的地方,才是我们的机会。 ”

德业迅速用上两招:收购宁波日新科技,把对方的逆变器专利技术收入囊中。

同时花重金引进日本技术团队。

不到一年,第一台储能逆变器就在德业车间下线。

2016年底,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德业售后中心亮起灯牌。

24小时维修热线印在当地最大经销商的宣传册上。

这招打了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当地电网糟糕得超出想象。

南非电力公司Eskom因设备老化,轮流限电成为常态。

德业的离网型储能逆变器变成刚需。

仅三年,南非市场为德业贡献了三分之一海外收入。

2021年4月,德业顶着“家电企业”的标签登陆上交所。

外界质疑声不断:“家电公司包装成科技股”。

财报很快打脸质疑者。

2022年上半年,逆变器业务突然井喷。

营收首次超越传统家电板块。

数字飙升得令人眩晕:光伏业务从2017年区区887万元,暴涨至2024年的79.47亿元。

占了总营收70.92%。

但危机来得猝不及防。

2023年初,德国仓库堆满退货的微型逆变器。

技术人员懊恼地发现:对VDE4105和UL1741安全标准理解有细微偏差。

欧洲客户拒绝收货。

德业连夜成立攻关组。

三个月后,加装继电器模块的新产品下线。

可德国市场大门已经关上。

张和君调转船头:“去波兰,去乌克兰! ”

高压储能逆变器随即被推向欧洲。

2024年,德业凭借这款产品重新撬开欧洲市场。

73岁的张和君把办公桌搬到儿子隔壁。

长子张栋业接过销售大权,他有个任务:开疆拓土。

次子张栋斌管财务。

老爷子则开始写《董事长致辞》,明确要求“必须扎根新能源”。

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法定代表人悄然变更。

从张和君改为张栋业。

新掌门张栋业动作很快。

他飞往尼日利亚签下合作,在马来西亚注册子公司。

然后在雪兰莪州买下价值1.943亿元的地块。

德业的全球版图上又插上一面小旗。

车间里,工人们正调试新设备。

慈溪21亿投资的储能产线开始布局,设计产能16GWh。

胡润富豪榜记录着这场跨界逆袭:2024年张家身家350亿,2025年调整为335亿。

而张和君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穿着工装巡视新落成的实验室。

对那位19岁敢带乡亲办厂的木匠而言,这场转型战役打完最关键一枪。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