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资本市场上出了个新鲜事,挺有意思的。
一家叫做“浩海星空”的机器人公司,成立才短短四个月,就拿到了两轮融资,加起来快一个亿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A股一家上市公司叫“浙江仙通”的,不仅给他们投了四千万,消息一出来,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连续好几天都涨停了。
很多人看到这就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公司,凭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是真有本事,还是资本在炒作概念,吹出来的一个大泡泡?
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来好好聊聊,因为它背后藏着的东西,远比表面上的数字要精彩得多。
要弄明白这家公司的“快”,就得先看看它的创始人,一个叫齐建伟的人。
他可不是什么刚出校门的毛头小伙,而是在机器人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整整二十年的老兵。
可以说,中国机器人产业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他基本都亲身经历过。
他的职业生涯起点,是一家叫“广茂达”的公司,这家公司在圈子里有个外号,叫“中国机器人黄埔军校”,意思就是从这里走出来好多后来成了行业大佬的人物。
比如现在很有名的优必选机器人、擎朗智能机器人的创始人,都曾是他的同事。
所以说,他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接触的都是这个行业最前沿的东西和最厉害的人。
光在国内有经验还不够,齐建伟后来还去了国外深造。
他加入了法国一家顶尖的机器人公司,这家公司做出了全球闻名的NAO机器人,就是那个小小的、很可爱的人形机器人,在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里都能看到。
齐建伟不是去打杂的,他是作为首位中国籍员工,深度参与了这款机器人的研发和全球推广。
这段经历让他知道了,世界顶级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技术该怎么做,产品该怎么卖向全世界。
后来,他还促成了日本软银集团对这家法国公司的收购,并且自己回来执掌软银机器人中国区的业务,把那个曾经很火的Pepper机器人带到了中国。
这意味着,全球第一波智能机器人商业化的浪潮,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重要的推动者。
他亲手试过水,知道哪些路能走通,哪些地方是坑,这种经验是用钱买不来的。
有了国际视野,还得有在国内打硬仗的本事。
后来,他在“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公司,干了一件从零到一的大事,就是给当时还很前沿的人形机器人,找到了一个能赚钱的落地场景——教育和科研。
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难了,相当于给一个屠龙之技找到了用武之地,让公司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再后来,他在擎朗智能这家公司,管的业务就更广了,医疗、教育、工业三大块都归他负责。
最厉害的是,在大家普遍觉得融资困难的时期,他还能为公司拉来五个亿的投资,并且把他负责的医疗机器人业务做到了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咱们把这些经历串起来看,你就会发现齐建伟这个人不简单。
他懂顶尖技术和产品,知道好东西长什么样;他会搭建商业体系,能把一个新业务从无到有地做起来;他还能深入到某个具体行业,比如医疗,把产品做到最好,卖得最多。
这三种能力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
所以,当他决定自己创业的时候,他不是两眼一抹黑地从头开始,而是带着二十年积累的经验、人脉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来的。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浩海星空这家公司四个月里发生的事,就清晰多了。
首先是时机抓得准。
公司成立在2025年5月,正好是“具身智能”,也就是让机器人拥有身体去与世界交互这个概念最火的一年。
这背后,是国家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所以,公司一成立,就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被列为重点项目。
这就好比一艘新船刚下水,就直接进入了主航道,还有护航舰保驾护航,速度自然就快了。
更关键的一步棋,是和浙江仙通的合作。
浙江仙通是做汽车密封条的,已经是行业里的佼佼者,公司创始人李起富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个投资人,拿钱就行了。
但他没有,他选择亲自下场,和浩海星空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一起建机器人的生产基地。
这在行业里是非常少见的。
他图什么呢?
他看中的是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而他能带来的,也正是浩海星空最需要的东西——强大的制造能力。
做机器人不像写软件,光有好的设计图纸没用,你得能造得出来,而且要造得又好又便宜。
李起富在汽车行业干了三十年,最擅长的就是成本控制、精密制造和质量管理。
他把这套本事嫁接到机器人制造上,就等于给浩海星空这个“大脑”配上了一个最强健的“身体”。
这一下子就解决了机器人行业从实验室样品到大规模量产这个最大的难题,让浩海星空在起跑线上就甩开了许多还在为供应链发愁的同行。
在这么一个巨头林立的赛道上,浩海星空作为一个新来者,打法也非常聪明。
它没有上来就去跟优必选抢工业制造的地盘,也没去跟宇树科技比谁的机器狗跳得更高,而是选择了教育、医疗和商业这三个领域。
为什么选这儿?
因为这些地方的需求很明确,客户也愿意花钱,很容易在早期就产生收入,让公司先活下来。
事实证明这路子走对了,公司很快就拿到了三千万的订单,有了稳定的现金流。
同时,它也没有只顾着眼前,还在积极研发更先进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为未来的技术大爆发提前布局。
这种“一边赚钱养家,一边追求梦想”的策略,走得非常稳健。
它不像有些公司那样只讲宏大的故事,而是脚踏实地,先解决生存问题,再图长远发展。
可以说,浩海星空的故事,并不是一个资本催生的神话,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精准卡位的典范。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快”,往往源于背后长年累月的“慢”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