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三国,大家总会想起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还有关羽那一把青龙偃月刀。但谁能想到,只用了短短几十年,风风火火的蜀汉就消失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地盘,说没就没了。大家都在追问:到底是谁一手造成了蜀汉的灭亡?是关羽?刘备?诸葛亮?还是姜维?或者,这里面还有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秘密?带着这个大大的问号,我们走进那个群雄争锋、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
讲到蜀汉灭亡,谁的锅最大?网络上一天可以吵出几百条不同的答案。有人说,罪魁祸首是关羽。理由很直接:袍哥你太飘了,襄樊之战孤军深入,荆州一丢,一切全变天。从此蜀汉不但睡榻边多了东吴小床,还从快车道直接开到逆行道。有人却力挺关公,反咬一句:别扯了,主要是刘备心太急,夷陵之战拉仇恨结果全军覆没,主公才是真谜语人。还有的跑来抬杠,说诸葛亮北伐是劳民伤财,姜维出征直接败家。各抒己见,吵个不停。真相到底在哪?谁的说法靠谱?我们不妨刨一刨历史的地皮,看看底下埋着的,到底是谁留下的脚印。
历史可不是只看一面墙,是得围着这堵墙转几圈。先说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事大名鼎鼎。关公打得正猛时,满嘴都是“一州之地,尽在掌握”。谁知道转眼孙权小算盘精明,趁着关羽前方拉仇恨,后方人心不稳。一场风波过后,糜芳、士仁投了吴家门下,关羽成了“最背锅”的男人。菜市场里大妈看了都叹气:“这不是看门狗睡着了,让贼进院子了吗?”不过,丢荆州确实让蜀汉伤筋动骨,失去了南下和中原割据的跳板,这比有人闹肚子还严重。
换个角度看,刘备的反应也挺猛。关羽没了,刘备铁青着脸带老将们走夷陵“报仇”,但打到半路孙权埋伏成功,一个大败,连恢复元气的机会都没了。饭馆里老爷们嚷嚷:“这不是赌气上头吗?主公要是稍微冷静点,也许就不至于伤筋动骨这么惨。”至于诸葛亮五次北伐,有人拍大腿说:“丞相太能折腾了!”可兵油子们心里其实明白,要不折腾就只能等着被曹魏熬死,战场上谁不明白“你不咬人,人家也会咬你”。
百姓的反应挺真实——蜀地农夫看到征兵告示,有人抱怨“又征兵了啊,啥时候能太平几年?”但也有青年摩拳擦掌,希望能跟丞相出去闯一闯。有观点就有争论,但归根结底,他们都身在浪头上,能不能撑船,靠的可不止一个桨。
虽然表面上每次大战后总有一阵平静,比如荆州一丢,关羽身死,但成都城里还是笙歌不断,市井热闹。有人觉得,朝廷是不是终于“消停点了”?其实暗流还在涌。老百姓表面过日子,心里却操着国家的大心。一边赵家的米铺还在卖粮,另一边田地头的老翁却掰着指头数“这仗再打下去,家里娃娃还能剩几个?”
反对的声音也慢慢冒出来。有人私下说:老是北伐折腾,蜀汉不是一直最弱的吗?这不是以卵击石?丞相总想着“变天”,可大家只想安生过点日子。关于姜维接手军权后更多次北伐,有黑粉坚决否定:“主角都下线了,这续集没啥看头,砸锅卖铁去送人头,图啥?”
大环境依然紧张。蜀汉政府对内已经有点管不住底下,地方小吏懒政,百姓抵触征兵。不少人希望日子能安逸点,主张“闭门造车”;可是王朝机器总得想法运转,哪有空歇下的可能?这种貌似风平浪静的小日子之后,埋着的却是更大的隐患。
历史总爱来个惊天大反转。就在不少人以为北伐没什么希望、姜维不过是例行消耗时,危机却突然爆发。263年,邓艾率大军从意想不到的阴平小道一口杀到成都,打了蜀汉一个措手不及。谁能想到,姜维引以为傲的防御大改、自己躲在沓中屯田,反倒给了魏军浑水摸鱼的缝隙?前面一直质疑“姜维太喜欢出征”,却没人能预料到这最终一击会这么快、这么狠。
这一回,蜀汉所有人都傻眼了。前脚大家还在商量“是修养生息还是继续北伐”,后脚已经到了投降与否的选择题。老将门槛被一脚踹开,刘禅直接举手投降。大家突然明白,之前那些年年打仗也许只是“吊命”,但后防一旦失守,撑下去的勇气也没了。此前埋下的伏笔——军事战略失误、内部政令不畅、临危指挥体系混乱,在这最后的两个月全都爆发,谁都无法力挽狂澜。
成都表面上很快归于平静。邓艾大军还没走远,百姓已经围着街市继续摊煎饼、聊八卦。有人窃喜:“总算不用再被抓去打仗了!”可更多人心里明白,这平静下,家里刚刚安葬的亲人还没来得及入土,失去故乡的军士还流浪在路上。
新的麻烦也开始浮现。魏军虽然接管政权,但各地义军还在零星反叛。一些拥护姜维的旧部意图反扑,换来的却是更严酷的镇压和清洗。蜀汉政权倒了,可蜀人心头的怨气却还没有消散。各方分歧撕裂得更深——旧官员有的选择合作,有的被杀或流放;老百姓对魏国的统治既有期待也有抵触,谁都说不准,“这日子能不能真好过?”全都悬着一颗心。
要说蜀汉灭亡是某个人的错?这话听起来挺带劲,但真有点像把锅甩给烧菜的厨子,忘了有人买菜、有人点单、饭馆是集体开的。指着关羽说“你丢荆州”,那不就是“菜不合口味就是切菜师傅的锅”?怪刘备惨败夷陵,这像责怪司机车祸,忘了路本来就滑、车轮有问题。拿诸葛亮五次北伐说事儿,无非是事后诸葛亮——要丞相啥都不做,等着魏国慢慢搞死蜀汉?那才是真等死。姜维最后折腾了十一次北伐,努力到被人骂“劳民伤财”,可问题根本是蜀汉家底早已“不够烧锅底”。
其实,蜀汉灭亡不是因为谁做错了什么,而是天下大势使然。强弱分明,势均力敌才打出精彩,实力悬殊只能等时间过去,谁主沉浮都写在字典里。非要假装夸奖某位“罪魁祸首”,那还不如给魏国和历史的大水送上一顶桂冠,人都做不到的事,硬让个人抗下来,是不是太难为英雄?
想来想去,蜀汉灭亡这口锅到底该谁背?有人觉得关羽大意失荆州才是关键,有人说刘备不计后果才万劫不复,还有人坚持诸葛亮“劳而无功”,姜维“力不从心”。真要细扒刀口,难不成是这些一马当先的英雄不合群,才让蜀汉分崩离析、国破家亡?可要都学“佛系摸鱼”,也许早已经连末日的戏都没得演。你觉得,要不要咱们现实也学一学蜀汉,出了事都归个人头上?对这场“甩锅大赛”你怎么想?欢迎在评论区亮明你的立场,咱们来一场三国风的“嘴遁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