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音,真的,很久没听到了。
尖锐,刺耳,撕开以色列南部阿什杜德港口城市午后的平静。就像你以为伤口快要结痂时,又被狠狠地揭开。那是一种从骨子里泛起的寒意,提醒你,安宁只是暂时的,火焰就在不远处,而且,它会蔓延。
是从加沙飞来的。火箭弹。
以色列的防空系统是个尽职的机器,立马就动了,天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拦下了一枚。另一枚,运气好,或者说没那么好,总之是掉在了没人没建筑的空地上。没伤亡,没损失,官方通报会这么写。但谁都知道,重要的不是那块地,是那个信号。自打四月以来,阿什杜德第一次响这种警报。这事儿就这么个事儿,没人出来说“是我干的”,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紧绷的弦,又被拨了一下,发出嗡嗡的颤音。
源头呢?所有手指都指向加沙城。在以色列军方的话语体系里,那里是最后的堡垒,哈马斯最后的顽抗之地。所以,清场。命令下来了,一百万人,往南走,去所谓的“人道主义区域”。
一百万人。你想象一下这个数字。一个城市的人口,被要求拔腿就走。于是,一场浩浩荡荡,却又混乱不堪的迁徙开始了。以色列说,走了快一半了,五十万人上路了。可那些在路上的人,他们不说数字,他们只说饿,说渴,说不知道下一站在哪,说沿途的危险就像看不见的幽灵。路,哪是路啊,是条求生之路,也是条绝望之路。
然后就是数字,一笔糊涂账。
以色列说跑了五十万。哈马斯扭头就说,瞎扯,不到三十万,城里还有九十万人呢,大家都在坚守。你信谁?我不知道,可能谁都不能全信。在这片土地上,真相本身就是第一个牺牲品。
更乱的还在后面。以色列指责哈马斯对着联合国的救援队开火,故意堵死援助的通道。哈马斯立刻跳出来否认,说那是犯罪团伙干的,跟我们没关系,我们也是受害者。夹在中间的联合国呢,一言不发。这种沉默,有时候比叫喊更让人心慌。真相就这么在互相的指责里,碎成了粉末。援助组织急得跳脚,他们说,别扯了,这么搞下去,只会把事情推向更深的人道灾难。
在一片宏大的混乱叙事里,有时候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死亡,反而更能让你看清一些东西。
比如那个哈马斯的狙击手。
以色列的一次空袭,很精准,就在加沙城的沙提营地,把他炸死了。以军说,这人正计划着一场“迫在眉睫”的袭击。一个狙击手,听起来就是个该死的战斗人员,对吧?但故事没这么简单。这人的身份,有点特殊。他是希法医院前院长穆罕默德·阿布·萨尔米亚的亲弟弟。
这位院长先生,自己也曾是以色列的阶下囚,说他允许哈马斯把医院当指挥部。他今年七月被放出来了,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否认所有指控,说那全是“造谣”。现在,他的弟弟死了,死于一次精准的空袭。这团迷雾,是不是更浓了?每一条人命背后,都牵着一长串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
与此同时,伤亡数字,一串串冰冷的数字,每天都在滚。哈马斯那边说,光过去一天,就死了75个人,伤了300多。他们统计的总死亡或失踪人数,已经超过了六万五千。当然,他们从不区分这里面谁是平民,谁是战斗人员。以色列这边也有自己的账本,说截至八月,干掉了超过两万两千名武装分子。
加沙官方还有个更让人心痛的名单。又有4个人,不是死于炮火,是死于营养不良和脱水。这个名单上,已经有440个名字了,其中147个是孩子。面对饥荒的指控,以色列不承认,他们说只是个别地区“食物短缺”。战争这台绞肉机,不挑食。它吞噬敌人,也吞噬自己人。以色列军方自己的损失也巨大,469名士兵,把命留在了加沙的地面上。
所以,阿什杜德那声警报,它到底炸响了什么?它炸响的,是整个冲突不断升级,不断自我复制的恶性循环。以色列的铁拳越硬,反击的火焰就可能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
炮火、迁徙、饥饿、谎言、无法核实的数字、和一个狙击手的死……所有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你根本看不清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对于那些被战争机器死死卡住的普通人来说,安宁……这个词,在这里,好像都已经有点奢侈了。它是一个问号,一个巨大、沉重、且遥不可及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