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本来是给老人解燃眉之急的福利伞,结果却变成了人人都能搭便车的自助餐,这合理吗?答案看起来有点尴尬:好心办了糟心事。
街区改造后,几家小馆被拆了,马路对面新开了一家“社区食堂”。菜色像学生食堂水平,一荤两素二三十块,十来位食客里七八位是普通市民,退休老人只占三成。短时间里味道和价格都能接受,可有一次喝汤竟然喝出一片卫生纸——那下饭的兴致瞬间凉了。那位长期关注民生的头条博主从此与这家食堂断了缘,宁可多走几百米去吃兰州拉面。
这并非个案。政策端从2019年提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2023年又有更详细的行动方案,目标到2026年把老年食堂纳入一刻钟便民圈,允许用闲置房产、给予税费优惠等支持。现实里,媒体和调研却在按喇叭:某地9家食堂里6家停业,江苏苏州建成2059个助餐点但实际开业只有913家,国家统计局调研显示约55%的机构认为餐费难以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在扩大,高校暑期调研也指出租金、人工、食材三大刚性成本压得多数食堂喘不过气来。
1、市场和需求没对上号
外卖和市场化餐饮早就能提供“吃饭”这件事,送餐需求并不稀缺。社区食堂为了生存对所有人开放,菜品走大众化路线,反而难做到真正适合老年人口味和营养需求。统一配送看似稳定,实则灵活性不足,经常出现剩菜或突然断供,服务体验反而打折扣。
2、补贴变成了竞争杠杆
带政策优惠的社区食堂和街区小餐馆在同一块地儿竞争,造成不公平。小业主没法比的不是锅里的菜,而是政策背后的优惠和资源,倒闭的悲剧不少见。
3、运营模式需要更接地气
把资源都用在“建一堆食堂”的工程里,投入大、回报慢,模式僵化。真正需要上门送餐的老年人并不一定在食堂门口排队。
那位博主提出一句接地气的建议:别把所有钱和精力都花在盖食堂上,不如先统计哪些老人真正需要上门送餐,把名单交给外卖或社区配送企业定点送餐,由政府承担配送费和必要补贴。这样既精准又省力,能把有限的钱花到刀刃上。说白了,别用喷洒式救火去浇一块着火的草地,照着火点浇水更省事。
社区食堂不是该全部取消,也不能原地不动。它可以保留为社交场所、临时救助点或为特定群体提供营养配餐,但运营方式、补贴逻辑和监管机制都要更灵活、更有针对性。政策初心是好意,执行路径需要更接地气、更会算账。你怎么看?社区食堂应当保留改进,还是把重点转向有针对性的送餐服务?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