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退休后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胡耀邦亲自安排,让他一家人落户北京。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公社的农民代表陈永贵经历了一段传奇。他先是受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去吃饭,后来还被提拔成了国家副总理。
陈永贵原本是一位擅长种地、出身于农业的优秀劳模,后来却成了处理国家事务、审批文件的副总理。这让他感到困惑和不适应。成为副总理后,陈永贵多次提出“要下乡”,毛主席最终同意他搬出了钓鱼台。
陈永贵卸任后,胡耀邦考虑到他的情况,亲自安排让他留在北京,并给他提供了相应级别的退休待遇,以保障他家的生活。
陈永贵享受的待遇依据是什么呢?考虑到他当时的情况有些“特殊”,那么他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样安排的呢?
陈永贵的贡献
除了胡耀邦曾经担任过副总理这一因素外,他对陈永贵晚年的生活安排,主要是基于陈永贵早年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陈永贵是毛主席亲自挑选的。
1963年,山西好多地方都受灾了。晋中地区的昔阳县,特别是大寨乡,受灾情况尤为严重。
这一年,大寨的春天播下种子后遇到了水灾,接着是风灾、干旱、洪水和冰雹,还有霜冻。这个地方仿佛被老天爷折腾得毫无生机,变成了荒凉之地,老百姓的日子从来没有这么艰难过。
陈永贵是大寨在50年代初的优秀劳模,他让“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大寨从穷变富。他靠自己琢磨出一套办法,帮助大寨在各种灾害中抵御灾害、避开灾祸。通过翻耕、借种、拉渠、引沙等方式,让庄稼存活下来,在最后的一点希望中生存下去。
在他的带领下,大寨这个地方,在山西很多地方都得靠国家救济粮才能过活的那些年,不但实现了亩产平均704斤,到年底还给国家交了24万斤商品粮,自己留下了30万斤口粮。
就这样,陈永贵成了一个传奇,一个真正种地的人实现了“无饥饿”的奇迹。
那时,这事儿可闹腾了。山西有个有名的作家赵树理,听完了陈永贵在山西省劳模总结大会上做的报告,立刻跑到山西省委书记陶鲁茄的办公室,惊讶地说道:
陶书记,我见过很多农村里的优秀榜样,也认识了不少能干的人,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陈永贵在大寨的成就,那真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陶书记见赵树理这么激动,就说:
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赵树理指出:
这个人说话的时候,没提一句毛泽东思想,但每句话都透着这种精神。他虽然识字不多,也不讲什么大道理,但讲的全是道理,特别懂得怎么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好各方面条件来增加收入。他嘴巴厉害,能说会道,干活也很能干,我觉得他真是个不简单的人啊!
这句话可能没有那么简单。陶鲁茄在深入考察并准备好了相关材料之后,于1964年3月28日,在河北邯郸,与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林铁一起,在毛主席南下的列车上,向毛主席汇报了大寨的情况。
那时候,毛主席让陶鲁茄写下“陈永贵”这三个字,接着问:
这个人真的有文化吗?
陈鲁茄这样说道:
陈永贵在43岁时才开始学习识字,现在50岁了,他已经能轻松阅读报纸了。
那年十二月,陈永贵前往北京参加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特意留下了陈永贵,跟他谈了话。
是毛主席让我叫你的,主席今天过生日,专门用稿费请人吃饭。
还开玩笑说:
你真会享福,主席家的孩子们可不多有这样的机会哦。
生日宴摆了三桌,就在人民大会堂的小饭厅。那时陈永贵既感动又有点不自在,毛主席先是紧紧地跟他握手:
永贵挺棒的!
吃饭的时候,他又好几次叫他:
小贵,快点吃吧,尝尝这个,这道菜挺好吃的……
第二天,各大首都的报纸上都刊登了毛主席和陈永贵握手的照片。
几天后,“永贵好”这三个字被好多报纸用红色印在了报眉上,用来宣传。
后来,在山西到北京群众的拥护中,陈永贵从大寨党支部书记一步步升到了昔阳县委书记,接着是地委书记,然后成为省委干部,到了1969年4月,他被列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4年8月,因为陈永贵在中央工作的时间增加了,他开始住在钓鱼台。
后来,他在工作中专门负责农业相关的事情,不再担任公社书记的角色。他被安排住在三号楼,那里有7个人专门为他服务,包括3名服务员、一名司机、一名警卫、一名工作秘书和一名厨师,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中央非常重视他,周总理还提议让陈永贵把户口迁到北京,但他不愿意。
他说,自己要带头做好事,做个好榜样,还在大寨挣工分。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让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然而,陈永贵依然不愿意迁移户口,也不领取国家工资,他的收入情况跟以前一样,只是负责的工作多了起来。
陈永贵在中央的主要工作是: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把大寨的经验推广给全国,让大家都能学习大寨的精神和经验,变成一个个“新大寨”。
然而,陈永贵感到有些不太适应,心里总想着何时能回到家乡,继续带领大家耕种土地,总觉得钓鱼台这个地方不太适合自己大展身手。
为了这个目标,他想了很多办法,想要跟毛主席解释清楚,但他从来没想过,在自己退休后,还能去做那些他特别喜欢做的事情。
“行,钓鱼台根本就没有鱼可以钓。”
可以说,陈永贵在钓鱼台工作时,并没有计划把户口迁到北京,反而一直挂念着大寨,心里想着将来回到大寨与家人共度晚年。
陈永贵想了很长时间的方法,最终决定直接给毛主席写信,把他的想法和感受都写进去。
1975年5月初,毛主席收到了陈永贵的“请示”。陈永贵这位一心扑在农业上、时刻惦记着土地的副总理,竟然给自己规划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
计划把个人时间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时间用来在农村关注农业生产,这叫做“抓点”;一部分时间到全国各地的乡村去考察,这叫做“抓面”;剩下的时间,则在北京审核文件,处理农业相关的建议和决策工作。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批准了陈永贵自己想出的“三三制”方案。
在5月3日那天,毛主席亲自将一份批示退还给了陈永贵,那份批示上写着:
钓鱼台那边的鱼儿不多,钓不到什么鱼。
这可把陈永贵高兴坏了!自从主席批了字,陈永贵终于如愿以偿,在8月中旬离开了那个“整天堆满文件要处理,却连庄稼都碰不到”的钓鱼台。
后来,他搬到了北京交道口的一条胡同里居住。新家是个有前后院的小院。按照规定,警卫员住在前院,陈永贵和秘书则住在后院。
在这个地方,陈永贵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之前领三份钱:一份是大寨大队给他记的工分,每天1元5角;一份是在山西省兼任职务的补助,每月100元;还有一份是国务院给的补助,每月36元。
以前陈永贵靠136元和工分过日子,因为邻居们住得近,经常互相请客,所以生活还算节俭。现在日子好过多了,他买了4棵苹果树苗、2棵梨树苗,还有一些葡萄秧子,零零碎碎地种在院子里。
还有一段时间,陈永贵被要求学习《哥达纲领批判》和费尔巴哈的理论。每次认字都很吃力,再加上之前要批阅很多文件,他认识的字总共也就一千左右,能写的也就五百个左右。所以每次遇到不认识的字,他都感到很头疼。
有时候写到“待”字卡住了,因为催得急,只能求助秘书,秘书就提醒他:
招待所和接待处都有这个字。
陈永贵这才突然想起:
哎,难怪看着这个字这么熟悉,原来以前见过呢。
现在这种文件少了,陈永贵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他擅长的农业上,心里自然是非常开心。
陈永贵有时候会念叨,想要把警卫员和秘书这些人都带回老家,帮着他种地。在中南海,很多领导人都有这个习惯,就是下午和晚上办公,思考问题,批阅文件。所以,陈永贵总是觉得上午的时间被浪费了。
这段时间,陈永贵心里挺不高兴的。原来,老家的一些人看他在北京的状况不错,就擅自帮他和家人把户口迁到了北京。等差不多都办好了,才告诉他这件事。
没想到陈永贵为此生气了,直接拍桌子大声吼了起来:
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赶紧给我搬回去!
就这样,陈永贵的老婆和儿子一直在大寨地里干农活挣工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2年。
晚年时,这家人搬到了北京定居。
1980年,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期间,陈永贵主动提出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他的去留就成了一个新的话题。
那时候,陈永贵先是根据中央的安排,搬到了北京复兴门外的一栋楼的12层,住着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后来,他的其他职务一个接一个地被取消了。到了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后,他再也没有任何职务了。
党中央让陈永贵先等着安排,后来,胡耀邦亲自表示:
由于陈永贵年纪已大,把他再派回山西不太合适。根据国家的规定,按照高层干部中级别最低的第13级的标准,给他发放退休金。
按照惯例,还将陈永贵的户口迁到了北京,并把他家人都接了过来。原来为陈永贵准备的汽车、司机、警卫员和厨师等人员也都继续保留,确保他晚年的生活无忧。
这一年,68 岁的陈永贵,已经在中央工作了超过 10 年。
陈永贵退休后感到很无聊,于是在1983年向上级提出请求,希望能为基层做些事情。
之后,他被调到北京东边的一个农场工作,继续做生产指导。
从那以后,陈永贵每次去农场,都会带上在他担任副总理时为他开车的汤占兴,一起开着那辆“伏尔加”去看看农田里的事情。
在村里,大家都喜欢叫陈永贵“永贵大叔”或“永贵大哥”。他经常和大家一起劳动,有时候还会一起小酌几杯。
这一切时常让陈永贵觉得仿佛回到了从前。
陈永贵特别喜欢昔阳当地的一种食物,那就是用小米面条煮成的糊糊,再搭配上咸菜。记者们去他家采访时,经常看到他吃的就是这种饭。
以前,陈永贵不喜欢坐车,而是自己拿着菜篮子去国营市场逛。
有一次,他去了一个菜市场,售货员一下就认出了他,然后把经理叫了过来。经理和他聊了好一会儿,在喝茶的时候,经理坚持要免费送陈永贵一篮子新鲜蔬菜,陈永贵连忙摆手拒绝了。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如今退休了,居然还有人给我送好菜,这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不能这样。
他把钱一扔,连忙提着菜离开了店铺,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踏进那家店了。
陈永贵一直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和普通百姓聊聊天。他出门的时候,经常抽空和各行各业的人说说家常话。有时候有人认出他,他就咧开嘴一笑,说:
我是个地道的农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就是种地。
1986年春天,春节过后不久,72岁的陈永贵就被中央安排住进了北京医院北楼的高级病房。
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行了,时间不多了,所以还能动的时候,就会去以前常去的农场、市场、街巷转转。
好多人都笑着和他打招呼,但只有陈永贵心里明白,这是他最后的“告别”。
在那段最后的日子里,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都到病房探望他。与他在山西共事过的各级同事,以及农场的朋友们也陆续赶来探望。
陈永贵明白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并没有太多的遗憾。
这年三月,陈永贵在北京医院去世了。
到了最后的时候
陈永贵曾经是个很有权势的传奇人物,他的生活经历象征着一个时代。即使在他去世多年之后,他仍然被视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界的典范,这一点毋庸置疑。
《红白人生——100 个中国人的半世纪旅程》第八卷“花非花”,由吟风主编,于 1999 年出版。
毛泽东和陈永贵,出自《党史博览》,段存章、王占禹撰写,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