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风靡中国的经典车型,藏着几代人的记忆!
还记得吗? 1993年,天津夏利的展厅里挤满了人,工薪家庭攥着攒了半辈子的10万元这笔钱当时能在北京买套50平米的房子,他们选择开走一辆红色两厢小车。 隔壁桑塔纳要价20万,是普通人不敢肖想的“豪车”,而这辆铁皮小夏利,却让无数家庭第一次尝到轮子上的自由。 当它穿梭在街头巷尾,黄色出租车顶灯亮起,整个九十年代的中国都跟着引擎在震动。
夏利不是唯一的神话。 成都街头,铃木奥拓像火柴盒一样密密麻麻攒动着,1999年这座城市每4台车里就有1台是它。 “英雄不问出处,除非当年开铃木”的调侃响遍茶馆,7万8的售价让年轻情侣也能圆汽车梦。人们挤在不足3米长的车厢里,后窗挂着毛绒玩具,收音机放着毛宁的《涛声依旧》,颠簸的碎石路上笑声比发动机还响。 当年数据很直白:奥拓年销8万辆,仅次于夏利,成都出租车70%是它的小身板。
真正让人眼红的是“老三样”。 长春一汽的车间里,捷达流水线昼夜不停。 1996年一辆手动挡捷达卖到17万,相当于普通工人15年的工资,可“捷达王”的招牌照旧醒目。 的哥老李跑夜班,每天收车总拿棉纱擦发动机舱:“这车跑50万公里不用大修! ”更讲究点的选雪铁龙富康,1992年引进的法国技术,12万的售价算实惠,后轮随动转向过弯稳当,北京出租车司机夸它“比桑塔纳灵巧”。 有数据为证:1998年,“老三样”捷达、富康、桑塔纳联手吃掉全国轿车市场60%的份额。
当家庭开始追求品质,丰田花冠在千禧年后冲进视野。 2004年天津工厂下线的第9代车型贴着“COROLLA”标,销售拍胸脯保证:“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在”。 油耗不到8升的1.8L发动机是真省,珠江三角洲的工厂主买了当通勤车,十年后里程表翻过30万公里,空调旋钮都没换过。 全球5000万台销量的传奇在中国延续,最火时月销2万台,二手市场里车贩子看到花冠就眼睛发亮:“这车保值! ”
更贵的本田雅阁出场自带光环。 1999年第六代合资版在广州上市,展厅里围着黑色绒绳。 指导价29.8万,够在二线城市全款买套房。 首批车主签完合同拿钥匙,4S店还送镀金交车礼盒。 某私营老板提车当天,厂里工人扒着窗户看:“老板开上四个圆圈了! ”其实他开的是“H”标。 这车当年实打实的高端,顶配带真皮电动椅,中控台嵌着胡桃木纹,4S店还专门培训销售穿白手套擦车。 数字更震撼:它投产首年卖断货,加价3万还得等半年。
豪华车的世界里,规则截然不同。 1988年组装下线的奥迪100是厅局级标配,2.6L排量的V6发动机低调地吼着,黑色车身永远纤尘不染。 某机关车队队长记忆深刻:“当年地方财政买10台,比现在买劳斯莱斯还轰动。 ”深色贴膜的后座藏着多少公文包? 统计显示九十年代公务车采购,奥迪占据六成份额。 它的德国血缘成就了“官车”神话,连车尾的“100”标都透着权威感。
论张扬,谁敌得过“虎头奔”? 1997年奔驰S600进关时身价飙到160万,相当于30公斤黄金在路上跑。 珠江三角洲的夜总会门口,穿貂皮的老板把钥匙抛给泊车小弟,车头镀铬格栅像猛兽龇牙。 W140车系的关门声“嘭”得像保险柜,最夸张是顶配车型装有12个气缸,油耗每百公里18升。 有香港商人回忆:“那时深圳街头看见‘虎头奔’,后座坐的不是书记就是地产大亨。 ”全国保有量不足万辆的稀缺性,让它的故事添上金边。
夏利车主的女儿如今开电动车上班,她总嫌父母那辆红色小车太吵。 直到上个月搬家,老夏利后备箱里掉出泛黄的幼儿园接送卡。 卡片上钢笔字还清楚:“1999年9月1日,中三班张小萌”。 父亲默默捡起来擦了擦:“当年接你放学,你在后座啃糖葫芦,糊得满车窗都是糖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