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干了件靠谱事!美国国际开发署,拜拜了您嘞

一个运作了64年的庞然大物,如今在排山倒海的指控中轰然倒塌!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这个曾被渲染成人道援助象征的机构,却被马斯克斥为“犯罪组织”,在特朗普政府的决断下,正走向解体并被指控“无可救药的腐败”。但在这冰冷的字眼背后,藏着更骇人的真相:它是被指在全球煽动“颜色革命”、操控媒体甚至与危险生物实验室存在关联的“黑手”。它的覆灭,撕开了美国海外战略最隐秘也最具争议的一角。

援助的幌子?一场遍布全球的干涉秀

美国国际开发署自1961年诞生以来,其公开的招牌是向发展中国家输送人道主义援助。然而,一旦对其内部运作进行剖析,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个被指控服务于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深度干涉他国内政的“白手套”。指控的核心在于,它早已偏离了最初的援助使命,沦为暗中推动“颜色革命”的资金通道。

翻开历史的册页,从乌克兰2004年的“橙色革命”到2014年的“广场革命”,再到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甚至近期2024年的塞尔维亚风波,似乎总能瞥见这个机构的身影。有英国媒体披露,它惯常通过资助当地非政府组织,为目标国家的反对派提供资金与训练,有时甚至被指直接参与策划街头抗议活动。

这种干预的手,也曾伸向2019年的香港。根据香港媒体的报道,有资金被指向当时的幕后组织,用于对激进分子的培训,被认为是企图煽动社会动荡的推手之一。这些行动,与其说是援助,不如说是一种精心计算的地缘政治博弈棋局。

笔尖下的帝国:用金钱编织全球舆论网

干预他国事务,离不开一套配套的舆论攻势。有报道指出,美国国际开发署曾斥资影响全球数百家国际媒体,并雇佣了六千多名记者,以确保亲美叙事的传播。就连BBC和《纽约时报》这样的全球知名媒体,据说也曾接收过其资金。

它在哈萨克斯坦拨款四百万美元,美其名曰“打击虚假信息”。在古巴投入一百五十万美元,声称要“重建媒体生态系统”。这些操作,与其说是帮助当地媒体发展,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强行植入,企图用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舆论场。

对中国的策略也同样直接且不加掩饰。一个耗资三亿美元的“抗衡中国影响力基金”赫然在列,矛头直指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位美国参议员曾毫不讳言地公开宣称:“美国国际开发署是我们对抗中国影响力的核心工具!”

更有甚者,它还被指秘密资助中国国内的某些人士,通过非政府组织的项目渗透舆论场。中国官方媒体曾点名批评,称该机构在北京等地推动“多元性别项目”,以“反对歧视”为名义,暗中资助边缘群体活动,被认为是意图在意识形态层面制造社会分裂。

科学的阴影:336个生物实验室的秘密

除了地缘政治的棋局和舆论场的较量,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指控,指向了其在全球生物科学领域的活动。美国国际开发署被曝光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设立了多达三百三十六个生物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用途与安全性,长期以来备受质疑。

俄罗斯方面曾多次公开指责,称其在乌克兰等地的实验室从事危险的生物武器研究,并指出这些实验室管理混乱,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俄新社曾报道,乌克兰一处由该机构资助的实验室,就曾发生过不明病毒泄漏事件,一度引发当地民众的恐慌。

更骇人的指控来自《纽约时报》的一则报道,称在2014至2019年间,美国国际开发署曾拨款超过四千万美元,用于冠状病毒的“功能增强实验”。其目的据称是改造病毒,使其更容易感染人类。马斯克曾对此公开表达愤怒,认为这些实验直接关联到了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

讽刺的是,这个自身被指控制造潜在生物风险的机构,转眼又在美国政府的新冠疫情溯源叙事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在宣布其即将大幅调整的同时,一些美国政客开始大肆炒作“武汉实验室泄露论”。《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提到,有政客声称,美国国际开发署曾通过生态健康联盟向中国一家机构输送资金,试图借此将疫情责任推卸给中国,甚至索赔高达六十万亿美元。中方对此坚决驳斥,认为是毫无根据的政治诬陷。如此一来,这个机构自身涉及的生物实验项目,反倒成了美国转移矛盾、嫁祸他人的工具。

落幕之后:权力真空与未完待续的游戏

一个庞大机构的轰然倒塌,必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涟漪,引来无数猜测。美国国内,民主党方面立刻发出警告,认为此举无异于将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留下的权力真空拱手让给中国和俄罗斯。英国外交大臣也表达了相似的担忧,认为中国很可能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英国媒体援引官方表态称,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解散,可能会显著提升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中国的反应则显得更为克制和明确。中国外交部在6月30日回应称,关闭美国国际开发署是其内部事务,中方对此不予置评。但同时强调,奉劝美方不要借机拿中国说事,并重申了中国一贯反对任何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网友的反应则更为直接,不少人认为这个机构的关闭是好事,可以避免它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制造麻烦。

看起来,特朗普和马斯克似乎做了一件让许多人乐见其成的事情。它的消失,意味着至少有一部分国家,可以少一个来自大洋彼岸、被指指点点甚至暗中操控的源头。然而,事情真的会就此一劳永逸地结束吗?美国似乎不太可能轻易放弃它干涉别国事务的习惯。

该机构的业务被并入国务院后,这些曾被广泛质疑的职能,或许只是换了一套马甲,潜藏起来,等待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浮现。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街头近期发生的风波,仿佛仍在提醒人们,某种模式并未真正终结,只是换了形式。

一个运行了六十四年的所谓援助机构,最终却以颠覆、渗透、控制的形象告别舞台。它的兴衰,或许在无声地讲述一个道理:任何背离人类共同福祉、暗藏私利的所谓“援助”,终将难逃历史的审视与自身的代价。但真正的警示,也许并非一个组织的消亡,而是一种思维和模式的延续。未来,世界仍需保持清醒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