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态度反复!经过十天犹豫,特朗普仍未敢对普京采取最冒险行动

最近呢,特朗普总统给普京发了一份“50天最后通牒”,扬言如果战事不结束,就要加征100%的惩罚性关税。

表面上看起來很强势,其实呢,内里挺软弱的。特朗普给普京留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行动,而且之前答应乌克兰的远程导弹,现在又打算收回。

面对特朗普的通牒,普京大概会采取稳妥应对,不会轻易被激怒,可能会表达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同时也会试探对方底线。至于乌克兰是否还能得到美国的远程导弹,这个嘛,得看美俄之间的博弈走到哪一步,毕竟目前局势还挺微妙的。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

此刻,俄罗斯的军队正在前线汇聚,外长刚刚从朝鲜归来,带回了“无条件支持”的承诺。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给对手留了将近两个月的“缓冲期”,难不成是在悄悄告诉普京:“先生,我们已经给你争取了充足的时间,你可以从容应对,一次性搞定问题”吗?

搞笑的是,就在那个通牒刚发出不久,特朗普还暗地里问泽连斯基,要是给你远程导弹,你敢不敢直接射向莫斯科?

国防部竟然还传出要给乌克兰提供射程超过千公里的隐形巡航导弹的消息,可转眼之间,又公开警告乌克兰“别去碰莫斯科”,还强调“绝对不会供应远程武器”。

这两种态度换得如此快,感觉就像两个人在对话似的。要说变脸的速度,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演出,甭管怎么看,都挺有套路的。

俄罗斯那边也不是傻子,前总统梅德韦杰夫轻蔑地笑笑:“他这是在装样子,我们无所谓。”外长拉夫罗夫直接把话拆回去:“只要基辅点头,我们这边五十天都不在意。”意思就是说得很明确:别催我们,要你们去劝劝你们自己的人。

特朗普这人的谈判手法,一向喜欢弄得热闹,鼓声震天,制造出最夸张的气势。这次的“100%关税”便是他箱子里那面最响亮的锣,敲得那叫一个震耳欲聋。

这锣声虽然响得轰天,但其实吓不倒人。稍微查查账面就知道了,现如今美俄之间每年的贸易额也就55亿美元左右。这点钱,对俄罗斯那庞大的经济系统来说,顶多算个小噪音。想靠关税来伤其筋骨,简直就像用牙签去撬一座大山,根本没戏。

要知道,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主要瞄准的对象是中国和印度。如果美国真打算对这些国家从俄那儿购买油的行为加征“次级关税”,那就像是为了乌克兰这个事,打了一场战火,直接跟全球第二、第五大经济体对白了。说白了,这事儿可不能小觑。

这笔账,连他手底下的财务大臣都还没搞清楚,结果我们就看到,美国的财长贝森特赶紧出来安慰市场,说和中方的关税谈判“时间还有变动的可能”,话刚说完,那“100%关税”的威胁,马上就变成了空话,大家都知道,特朗普根本不敢,也不可能真的按下那个按钮。

美国的慷慨,要欧洲盟友来买单

一方面是吓唬人的关税大棒,另一方面则是一桩“武器众筹”的买卖。特朗普政府承诺会送给乌克兰17套“爱国者”防空系统,看着挺大方,但他接着补充一句:“由北约出钱,美国只负责制造。”

这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德国、挪威这些欧洲朋友们,得先自己掏腰包,每套花上10亿美元,从美国的军火商那边买下来,然后再转手给乌克兰。

美国不仅没有掏一分钱,还顺便把库存清空,自己赚了个利润,最终还蹭上“援乌领袖”的名头。怪不得欧盟的外交官忍不住反驳:“武器是我们欧洲买的单,功劳可别让美国人抢了去!”

可怜的欧洲,德国的公共债务已经冲到GDP的112%,法国的福利支出也快把预算撑爆了,可偏偏还得为了这场跟自己关系不大的战争,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这种“被慷慨”,让欧洲盟友们怨声载道,苦得不行。

特朗普在台前那叫一个反复无常,这其实也暴露出美国在幕后心里没底,所以最近五角大楼突然说暂停了一部分对乌克兰的军援,算是给自己卸了把压力。

原因说得直白:武器库存用得太快了,得先确保中东那边的美军装备没问题。戏剧性的是,白宫内部消息人士爆料,特朗普本人完全不知道这个决定,连国务卿鲁比奥也是靠新闻才知道的。

五角大楼和白宫之间,仿佛在演一场默剧,彼此毫不搭理。国防部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先行动再报告,总统事后也只能抱怨一句:“他们从不跟我商量!”这种内部的乱成一锅粥、互相掣肘的状态,让美国的外交政策看起来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

五角大楼的无奈,也反映出美军现在的真实困境,全球弹药追踪系统显示,美军155毫米炮弹的存量,已经低于战时的安全水平,要重新启动一条生产线,得等上整整18个月。

一边得给以色列提供弹药,一边还要遏制台海局势,还得确保本土防线稳住;可是俄罗斯一个月用掉的炮弹,竟然相当于美欧三个月的总产量。当记者问到“如果俄军发起全面进攻,西太平洋又出了状况,该怎么办”的时候,美军高层只能集体保持沉默。

背后隐藏的可是巨大预算差额,光“爱国者”导弹的采购清单,缺口就高达8310亿美元。美国经济早就岌岌可危,难怪特朗普宁愿在伊以冲突中象征性地出手空袭,事后迅速撤退,甚至跟胡塞武装达成停火,也不愿意再陷入中东那一摊烂泥的根本原因。

结语

在这场围绕“最后通牒”展开的荒诞戏码里,最被动、最无奈的还数乌克兰。作为援助的接受方,他们根本无法左右援助的方式和时间,只能被动地等待着,还得接受这份不由自主的“礼物”。

他们虽然是棋盘上最关键的一子,但终究也就是一颗棋子罢了。当副总统万斯当面对泽连斯基指责“嫌弃谈判”,后者只得愤然一甩门,咣当一下离开了。

现在,美国一边向乌克兰出售武器,一边又设定期限,乌克兰人看着电视里特朗普和北约秘书长亲切握手的场景,大概也只能回应一声苦涩的笑。

这“50天的闹剧”,倒不完全像是在给俄罗斯施加压力,更像是美国在如今局势紧张时的一份无奈表白,结果让全世界都看清楚了,那个曾经说一不二的超级大国,现在连搞个区域冲突都得小心翼翼地算计成本,甚至还得靠一些不那么硬气的威胁和推卸责任来维持面子。

普京似乎早已洞察了这一切,他用最平静的语气回应了这场喧嚣:想让战争停下来,喊我没用,去跟你们的工具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