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47年9月初4,热河行宫,65岁的康熙皇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废掉太子胤礽。
这个儿子,他养了37年,教了37年,最疼爱的就是他。
康熙一边宣读诏书一边哭,说胤礽不孝不仁,说自己痛彻心扉。
可就在18个月后,他又把太子复立了。
3年后,他又把太子废了,这次直接关到死。
01
说起康熙和太子胤礽,那真是从一开始就不寻常。
康熙13年,胤礽出生。他妈妈赫舍里皇后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了。康熙那个心疼啊,把对皇后的所有感情都给了这个孩子。第2年,康熙就把才2岁的胤礽立为太子。
你想想看,2岁的娃娃能懂什么?可康熙偏偏就要立他。那时候朝臣都觉得太早了,毕竟前朝的例子摆在那儿,太子立得早,麻烦就来得早。可康熙不管,他就是要给这个孩子最好的一切。
康熙对这个儿子好到什么程度呢?每次出巡都带着,亲自教他读书写字,请最好的老师教导。其他皇子见了太子都得行礼,就算比胤礽大的皇子也不例外。这待遇,简直是把胤礽当接班人从小培养。
康熙对胤礽的宠爱,那真是没得说。康熙17年,胤礽才6岁,康熙就让他学满文。康熙20年,胤礽9岁,开始学汉文。康熙还亲自给他讲四书五经,教他怎么治国理政。
你知道吗,康熙每天早朝结束,第1件事就是去看太子。问他今天学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是胤礽背书背得好,康熙能高兴一整天。要是胤礽生病了,康熙能急得团团转,太医院的太医全都得过来会诊。
更夸张的是,康熙29年,康熙生了场大病,差点就不行了。他把胤礽叫到床前,当着大臣的面说要传位给他。虽然后来康熙病好了,这事就不了了之,但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皇上是真心要把江山给这个儿子。
胤礽也确实聪明。6岁就能背诵经典,10来岁就能处理政务。康熙出巡的时候,经常让他监国,处理朝政。每次康熙回来,看到胤礽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那个满意啊,经常当着大臣的面夸赞太子。
按理说,这样的安排挺好的,太子慢慢学习,将来接班顺理成章。可问题就出在时间太长了。
胤礽当太子当了30多年,从2岁当到快40岁。你说一个人在储君位置上待这么久,心态能不变吗?更要命的是,康熙身体特别好,看着一点要退位的意思都没有。
要知道,康熙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胤礽等啊等,从小孩等成中年人,头发都等白了几根,皇位还是遥遥无期。
慢慢的,问题就来了。
胤礽开始结党。朝中很多大臣都投靠他,形成了太子党。索额图就是太子党的头号人物,他是胤礽的外叔公,仗着这层关系,在朝中呼风唤雨。
索额图这个人,那可不简单。他是康熙朝的重臣,参与过平定三藩之乱,还跟俄国签订过《尼布楚条约》。有这么个能干的外叔公撑腰,胤礽的胆子就大了。
康熙35年左右,就有人开始告胤礽的状了。说太子骄奢淫逸,说太子结党营私,说太子对皇上不敬。康熙一开始还护着儿子,觉得这都是诬告。可告状的人越来越多,康熙心里就开始不是滋味了。
最让康熙不能忍的是什么?是胤礽开始打探他的行踪。
康熙42年,康熙发现太子派人监视自己,想知道皇上每天在干什么,身体怎么样。这在康熙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你一个太子,打听皇帝的身体状况干什么?是不是盼着皇帝早点死好继位?
其实站在胤礽的角度想想,也挺憋屈的。他当了30多年太子,眼看着自己都快40了,皇位还遥遥无期。朝中大臣天天围着他转,都等着他上位后论功行赏呢。可康熙就是不退位,这让太子党的人都急了。
02
康熙47年,事情到了爆发点。
那年秋天,康熙带着皇子们去热河围猎。这本来是每年的例行活动,可这次不一样。
先是皇18子胤祄突然病重。胤祄才8岁,是康熙比较喜欢的小儿子。孩子病得厉害,康熙天天去看望,心疼得不行。
就在这时候,康熙发现了一个让他特别生气的事情。太子胤礽对弟弟的病一点都不关心。康熙去看胤祄,胤礽跟着去了,可脸上没有一点担心的表情,甚至还有点不耐烦。
康熙心里就不舒服了。你说兄弟之间,弟弟病成这样,你当哥哥的怎么能这个态度?更何况你还是太子,将来要当皇帝的人,连手足之情都没有,怎么能治理天下?
这还不算完。
有天晚上,康熙睡不着,起来在帐篷里踱步。突然,他发现帐篷外面有个人影在晃动。康熙心里一惊,让侍卫去查看。侍卫回来报告,说是太子在外面。
康熙愣了。大半夜的,太子在他帐篷外面干什么?
接下来几天,康熙暗中观察,发现太子每天晚上都会偷偷靠近他的帐篷,在外面偷听偷看。这个发现让康熙彻底爆发了。一个儿子,大半夜的窥探老子的帐篷,这是想干什么?
康熙越想越气,越想越害怕。他想起了历朝历代那些弑父夺位的事,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难道自己最爱的儿子,也想对自己下手?
9月初4这天,康熙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召集所有随行的王公大臣,当众宣布废黜太子。
那个场面,真是让所有人都傻眼了。据当时在场的朝鲜使臣记载,康熙站在众人面前,手里拿着诏书,一边读一边哭。他的声音都在颤抖,说到激动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康熙在诏书里列举了胤礽的罪状。说他不孝不仁,说他骄奢淫逸,说他结党营私。但最让人震惊的一条是,康熙说胤礽"窥伺朕躬",就是偷看皇帝的意思。
胤礽当场就懵了。他跪在地上,想要解释,可康熙根本不听。康熙挥挥手,让侍卫把太子的印信夺了,把他软禁起来。
在场的大臣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太子被废了?那个当了37年太子的胤礽被废了?很多人的腿都软了,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康熙下令,立刻把太子送回北京,关在咸安宫。同时,康熙还下令抓捕索额图。
索额图的下场很惨。他被关进大牢没多久就死了。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被折磨死的,真相谁也不知道。反正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大臣,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消息传回京城,整个朝廷都炸锅了。
太子党的人慌了,赶紧撇清关系。反太子党的人高兴了,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其他皇子更是心思活络,都想着能不能捞个太子当当。
老大胤禔最积极。他直接跟康熙说,愿意替父皇除掉胤礽,永绝后患。康熙听了大怒,把老大也圈禁了。你说你这不是找死吗?刚废了一个儿子,你就想让老子杀了他,这不是逼着康熙当暴君吗?
老三胤祉很聪明,装作什么都不关心,埋头读书。老四胤禛(后来的雍正)表现得特别孝顺,天天在康熙面前尽孝。老八胤禩最会来事,拉拢朝臣,想要争储君之位。
康熙看着儿子们的表现,心里五味杂陈。他废太子,是因为胤礽让他失望了。可看到其他儿子为了太子位争得头破血流,他心里更不是滋味。
03
废太子这事,对康熙的打击其实挺大的。
他回到北京后,经常失眠,半夜起来在御书房里转悠。身边的太监说,皇上经常念叨太子小时候的事,说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有一次,康熙翻看胤礽小时候写的字,看着看着就哭了。他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小时候多聪明啊,字写得多好看啊,怎么长大了就变了呢?
康熙开始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搞鬼,故意挑拨他和太子的关系。他想起了一些蹊跷的事。比如有人说太子要谋反,可查来查去,没有任何证据。比如太子夜探他的帐篷,会不会是有别的原因?
康熙派人暗中调查,发现了一些新情况。原来,老大胤禔在背后搞了不少小动作,故意在康熙面前说太子的坏话。老八胤禩也没闲着,暗中收买了不少人,专门收集太子的黑材料。
康熙越想越觉得自己可能冤枉了太子。他想起胤礽从小到大的表现,想起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想起他对自己的孝顺。除了最近这些事,胤礽其实一直都是个好太子啊。
更重要的是,康熙发现废了太子后,朝廷更乱了。各个皇子都在争位,大臣们也分成了好几派,互相攻击。这样下去,江山社稷都要出问题了。
康熙48年正月,距离废太子才4个月,康熙突然召集群臣,说了一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话。
他说,胤礽之所以会犯错,是因为被人用妖术迷惑了。现在妖术已破,胤礽已经清醒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他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
这个决定把所有人都整懵了。废了又立,这是闹哪样?
那些刚刚表态支持其他皇子的大臣慌了,赶紧又转头支持太子。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更慌了,生怕太子秋后算账。
康熙给出的理由听起来有点扯。什么妖术不妖术的,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康熙后悔了。他觉得自己太冲动了,不应该因为一些小事就废了培养了30多年的太子。
胤礽被复立后,表现得特别谨慎。他知道自己能复位不容易,所以处处小心,生怕再犯错。
可是,人的本性是很难改的。
刚开始几个月,胤礽确实很老实。可时间一长,他又开始膨胀了。可能是觉得自己废了都能复立,说明父皇还是爱自己的,所以胆子又大了起来。
胤礽做的第1件事就是报复。
那些在他被废期间落井下石的人,一个都跑不了。他利用太子的权力,把这些人要么调到偏远地方,要么找茬治罪。朝中人人自危,都怕被太子盯上。
更严重的是,胤礽开始变得多疑。他觉得所有兄弟都想害他,都想抢他的位置。他在东宫里养了很多打手,谁要是说他坏话,立刻就会遭到报复。
康熙50年,又出事了。
有人告发太子和几个大臣密谋,说他们准备趁康熙南巡的时候动手。虽然这个告发后来被证明是诬告,但康熙已经对太子彻底失望了。
04
其实康熙心里清楚,太子不可能真的谋反。但问题是,太子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稳定。
太子党和反太子党斗得你死我活,朝政都被耽误了。大臣们不是想着怎么为国效力,而是想着怎么站队。这样下去,大清的江山都要被折腾垮了。
更让康熙担心的是,胤礽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正常。
他经常说胡话,说有人要害他,说父皇不爱他了。有一次,他甚至当着大臣的面说,康熙活得太久了,该让位了。
这话传到康熙耳朵里,康熙的心都凉了。
你说你盼着我死也就算了,毕竟你等了这么多年。可你怎么能当着大臣的面说出来?这不是逼着我废你吗?
康熙51年10月,康熙第2次宣布废黜太子。
这次,他没有哭,也没有说什么父子情深的话。诏书写得很简单,就说太子"狂疾益甚",不能承担大任,所以废黜。
这次废太子,康熙做得特别绝。
他不仅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还把他圈禁在咸安宫,不许任何人探视。胤礽的妻妾儿女都被赶出东宫,他的财产全部充公。更狠的是,康熙下令,任何人不得再提复立太子的事,违者严惩。
为什么康熙这次这么绝情?
真相其实很简单,就是权力。
康熙已经60多岁了,但他还想继续当皇帝。可太子的存在让他感到威胁。朝中太子党势力太大,很多事情康熙想做都做不了,因为太子党会阻挠。更可怕的是,康熙发现有些大臣已经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只认太子。
这就触碰到康熙的底线了。他可以爱儿子,可以培养儿子,但绝不能容忍儿子威胁自己的皇权。
其实9子夺嫡的暗流,在这时候已经完全浮出水面了。
老四胤禛特别聪明,他从来不说要当太子,只是默默做事,讨康熙欢心。他知道,枪打出头鸟,太积极了反而不好。
老八胤禩拉拢了很多大臣,势力很大。他在朝中的人缘特别好,很多人都愿意支持他。
老14胤禵得到康熙宠爱,被派去西北带兵。手握兵权,这可是个大优势。
每个皇子都有自己的算盘,都在等着机会。
康熙也乐得看儿子们争。因为儿子们互相牵制,就没人能威胁到他的皇权了。这就是帝王之术,让臣子互斗,皇帝坐收渔利。
可怜的胤礽,被关在咸安宫里,一关就是10多年。
刚开始,他还抱有希望,觉得父皇会像上次一样原谅他。他写了很多认错的奏折,托人带给康熙。可康熙看都不看,直接扔掉。
慢慢的,胤礽绝望了。
他开始不吃不喝,整天发呆。后来精神真的出问题了,经常自言自语,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候他会对着墙壁说话,说父皇来看他了。有时候他会哭,说自己对不起父皇。
康熙偶尔会派太医去给他看病,但从来不去看他。
有人劝康熙去看看儿子,毕竟是自己亲生的,现在都疯了,挺可怜的。康熙冷冷地说了一句话,让所有人都不敢再提这事。
他说:"朕没有这个儿子。"
05
康熙61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
雍正继位后,有人建议他释放2哥胤礽。毕竟胤礽已经被关了10多年,也没什么威胁了。而且,胤礽现在精神都不正常了,放出来也翻不起什么浪花。
可雍正不敢。
他知道,放了胤礽,会有很多人拥护他。虽然胤礽已经疯了,但太子这个名号影响力太大。万一有人打着拥立废太子的旗号搞事,那可就麻烦了。
雍正对胤礽还算不错。他改善了胤礽的居住条件,给他换了个大点的房子,允许家人偶尔探视。但始终不肯放他出来。
胤礽的妻子去看他,看到曾经意气风发的太子变成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人,忍不住哭了。胤礽看到妻子,愣了一下,然后说了句让人心酸的话。
他说:"你是谁?我不认识你。我在等父皇来接我。"
雍正2年12月,胤礽病死在咸安宫,享年51岁。
临死前,胤礽突然清醒了一会儿。他拉着守在身边的太监的手,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几句话。
他说:"告诉皇上,我到死都不明白,父皇为什么那么恨我。我只是想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太子。"
太监把这话告诉雍正,雍正沉默了很久。
最后,雍正说:"2哥不是不明白,是不愿意明白。"
雍正按亲王规格给胤礽办了葬礼,谥号"理密亲王"。这个谥号很有意思。"理"是明理的意思,"密"是谨慎的意思。雍正想表达什么?大概是说2哥本来是个明理谨慎的人,只是后来变了。
胤礽这一生,真的挺悲剧的。
2岁被立为太子,看着是莫大的荣耀,其实是悲剧的开始。他在太子位置上待了37年,这37年,他从一个天真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偏执的中年人。
康熙培养他,爱护他,但也防备他,压制他。这种矛盾的感情,让胤礽无所适从。他想做个好儿子,但太子这个身份决定了他必须为将来做准备。他想做个好太子,但康熙又不肯放权。
最可悲的是,胤礽到死都没明白一个道理:在皇权面前,亲情真的不值一提。
康熙可以为了小时候的胤礽掉眼泪,也可以为了皇权毫不犹豫地废掉他。这不是康熙无情,这是帝王的宿命。坐在那个位置上,就注定要在亲情和权力之间做选择,而答案永远只有一个。
其实不光是胤礽,康熙的其他儿子也好不到哪去。
老大胤禔因为想害太子被圈禁,一辈子没出来。老3胤祉因为在康熙葬礼上表现得不够悲伤,被雍正整了。老8、老9、老10都被雍正收拾得很惨。老14虽然活下来了,但也被软禁了一辈子。
20几个儿子,真正善终的没几个。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代价。
有人说,如果胤礽不当太子,可能会有个好结局。这话有道理。你看老13胤祥,从来不争不抢,最后反而得到雍正重用,活得挺好。
但话说回来,胤礽有得选吗?2岁就被立为太子,这是康熙的决定,不是他的选择。从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不是你想不争就能不争的,你坐在那个位置上,就必须往前走,退不了,也停不下。
现在想想,康熙其实也挺可怜的。
他最爱的儿子变成了最恨的人。他亲手培养的接班人变成了最大的威胁。他想要父子情深,但皇权不允许。他想要放手,但江山社稷不允许。
康熙晚年经常做噩梦,梦见胤礽小时候的样子。醒来后,他会一个人坐在御书房里发呆。有太监说,皇上有时候会自言自语,说要是没立他为太子就好了。
可世上没有如果。
胤礽被废这件事,给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带来了深远影响。从此以后,清朝再也不公开立太子了,都是秘密建储。皇帝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诏书里,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等皇帝驾崩才公布。
这个制度避免了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也避免了太子权力过大威胁皇权的问题。但也带来新的问题,比如继承人没有足够的历练,上位后手忙脚乱。
说到底,皇室就是这样,亲情永远要给权力让路。别说父子了,就是亲兄弟,为了皇位也能翻脸。这不是人性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当最高权力只能有一个人掌握的时候,所有的温情都会变成假象。
康熙和胤礽,一个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一个是当了最久太子的悲剧人物。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什么父子情深,什么骨肉亲情,都得靠边站。
这就是皇家的真相,残酷却真实。
创作声明: 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