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列车越乌波边境,发现大批装备!7月20日,一个不留全炸新画面

俄乌战场的 "铁路绞杀战":俄军换招打后勤,北约军援遭精准狙击

最近俄乌战场上有个现象特别值得关注,就是俄军突然开窍了似的,专盯着乌克兰的火车打。你可能会说,打仗打运输线不是常规操作吗?但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从一开始打不着,到现在一打一个准,俄军这战术调整背后,藏着现代战争的真实较量。

事情还得从波兰那个叫亚西翁卡的机场说起。自打 2022 年俄乌开仗,这个靠近乌克兰边境的机场就没闲着。西方那些援助乌克兰的武器弹药、装备物资,差不多有九成多都是先运到这儿,再通过铁路公路往乌克兰送。北约把这条运输线当个宝,捂得严严实实,说是 "乌克兰最大的秘密"。

俄军当然也看到了这热火朝天的运输场面,心里肯定急啊。但前两年愣是没找到好办法切断这条线。不是说俄军的导弹不厉害,关键是缺了两样东西:现代侦察卫星和大型侦察机。没有实时的情报支持,你导弹再准也不知道往哪儿打。说白了,俄军现在还带着不少机械化战争的影子,玩不转那种全信息化的精准打击。

但打仗嘛,就是要扬长避短。俄军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战术侦察就很有一套。他们靠情报网络、前线侦察小分队,还有无人机,能把前线一百公里内的情况摸得门儿清。既然远程打不着西部的运输线,那就换个思路,等这些军援物资靠近前线了再动手。

你想啊,不管西方的军援怎么藏着掖着运输,最后总得送到顿巴斯、扎波罗热这些前线去。俄军就瞅准了这一点,把打击点设在了前线附近的火车站。这下好了,不用费劲去摸清楚整个运输路线,只要守着前线的关键节点,总有漏网之鱼送上门来。

这时候就得提俄军那个鲁比孔无人机部队了。他们不跟其他部队抢着打前线的乌军,专门负责打后方的运输线。前线后面的基础设施、运输系统、物流中心,还有那些火车,都是他们的目标。这支部队用的 "闪电" 巡飞无人机,别看小巧,装着 4 公斤炸药,能打 20 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关键是这玩意儿便宜,还不容易被干扰,性价比相当高。

除了闪电无人机,俄军还有款紧凑型的神风无人机,有点像伊朗那款 "沙赫德 - 136" 的缩小版,但更适合精确打击。这无人机分两种,一种光侦察不装炸药,另一种能装 15 公斤炸药专门用来打击。两种配合着用,效果特别好。只要乌克兰的防空雷达一开机,侦察无人机马上就能定位,把位置传回后方,打击型无人机就跟着精准袭击。这招让乌军头疼坏了,防空系统一开就可能被打,不开又防不住无人机,简直左右为难。

最近乌克兰好几个地方的火车都遭了殃。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巴甫洛格勒区,一列火车被无人机打中,火车司机当场就没了。瑟涅尔尼科夫区的罗兹多里社区,还有个运输设施也着了火,不少运输卡车都被烧毁了。顿巴斯地区的斯洛维扬斯克市,一个物流中心遭了袭击,顿涅茨克州比洛泽尔斯卡矿附近的一列火车也没能幸免。

从现场情况看,被打中的火车残骸遍地都是,金属碎片撒得到处都是。有意思的是,周围还长着大片紫色的蓟花,偶尔能看到一两株向日葵,战争的残酷和自然的生机凑在一起,看着特别让人唏嘘。这些被打的地方,离前线都差不多 20 公里,正好在俄军无人机的打击范围内。

乌克兰方面对这些袭击反应很大。总统办公室助理叶尔马克说,这是俄军故意针对平民后勤和铁路工人的袭击。他还提到有一列拉着民用货物的火车头被打了,但没说有没有人伤亡。不管是军用车还是民用物资运输,频繁的袭击确实让乌克兰的运输系统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俄军这些无人机和导弹袭击,未必每次都能造成多大的损失,杀多少人毁多少装备。但架不住次数多啊,这种持续不断的打击,慢慢消磨的是乌克兰民众的韧性和心理防线。现在乌克兰各地都开始弥漫着悲观情绪,这才是最可怕的。战争打到这份上,拼的不光是武器装备,还有双方民众能扛多久的决心。

有人可能会问,俄军早干嘛去了,现在才想到这招?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之前俄军想打西部的运输线,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先进的卫星侦察和大型侦察机,很难实时掌握军援物资的运输情况。现代战争讲究发现即摧毁,但如果连发现目标都做不到,再厉害的武器也没用。俄军的作战方式还带着不少机械化战争的烙印,信息化程度不够,打不了那种千里之外精准打击的漂亮仗。

既然远程打击不行,那就发挥自己战术侦察的优势。俄军在前线一百公里范围内的侦察能力还是很强的,情报网络、侦察小分队加上无人机,能把这一带的情况实时监控起来。把战场范围缩小到自己能掌控的区域,打有把握的仗,这战术调整确实挺务实。

这种打法也反映了现代战争的一种趋势,就是非对称作战。俄军在整体技术上可能比不过北约,但通过找准对手的弱点,发挥自己的特长,照样能找到破局的办法。北约军援虽然源源不断,但只要把最后一公里的运输线掐住,前面运得再多也送不到前线部队手里。

现在俄乌双方围绕着运输线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乌克兰肯定要想办法保护这些关键的运输节点,可能会加强防空力量,或者改变运输路线和时间。而俄军肯定会继续优化这种战术,扩大打击范围,提高打击精度。这场后勤绞杀战,很可能会成为影响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

从战争一开始,北约的军援就被认为是乌克兰能撑下去的重要支柱。现在俄军找到了打击军援运输线的有效办法,等于直接动摇了这个支柱。如果乌克兰前线的物资补给越来越困难,部队的战斗力肯定会受影响。尤其是现在乌克兰还在进行反攻,对弹药和装备的需求更大,运输线被切断的影响会更明显。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战术也不是没有缺点。前线附近的打击虽然容易实施,但覆盖范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运输都掐断。北约和乌克兰肯定会调整运输策略,比如增加公路运输的比例,或者用更多的伪装来迷惑无人机侦察。双方这种你来我往的战术调整,还会持续下去。

不管怎么说,俄军这种 "放近了再打" 的战术,确实解决了之前远程打击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发挥自己在战术侦察和无人机作战上的优势,找到了克制北约军援的办法。这也给其他国家在现代战争中提供了一个思路,不一定非要在技术上全面领先,找准对手的弱点,发挥自身特长,照样能打出有效的战术。

现在乌克兰的铁路工人和运输司机们可遭罪了,上工就意味着可能面临无人机的袭击。这种对平民参与运输的打击,不管是针对军用还是民用物资,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转。时间长了,民众的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俄军想要达到的效果之一。

战争打到第三年,双方都有点筋疲力尽了。这种围绕后勤的绞杀战,其实就是在比谁更能扛,谁的战争潜力更持久。北约的军援能不能持续,乌克兰的运输线能不能保住,俄军的打击能不能持续有效,这些都会决定未来战局的走向。

看着那些被炸毁的火车和设施,再想想那些还在坚持运输的人们,战争的残酷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厮杀,更体现在对整个社会运转的破坏。一条铁路、一列火车,在和平时期只是普通的运输工具,到了战争时期就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节点。

俄军这种战术调整,虽然算不上什么颠覆性的创新,但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从之前对北约军援运输线束手无策,到现在能精准打击前线附近的运输目标,这种进步值得关注。这也说明,在战争中,适应能力和战术灵活性有时候比先进武器更重要。

未来这场后勤绞杀战还会怎么发展,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北约还在提供军援,俄军就不会放弃打击运输线。这场围绕 "钢铁动脉" 的较量,还会继续在乌克兰的土地上上演,而每一次爆炸声,都在提醒人们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