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你相信吗,其实咱们的生活悄悄地正被一群“银发族”重新定义着。
你翻开报纸,刷刷手机,各式各样关于老年人的“热词”蹦出来——说什么“每天上网4小时”,又讲人均有幾十万资产,银发消费市场机会千亿。这些话打眼一看挺厉害,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现实究竟是不是这样?
有人说老龄化像一座大山,正悄无声息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数据“啪啪”地摆在那,去年国家统计局才公布,60岁及以上的中国人已经破了3.1亿 ——这意味着,平均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老人。65岁及以上也有超过2亿,老龄人口比例来到15%以上,这可不是啥小数目哦。而且,这组数据还不是未来的幻想,是正发生的事。感觉自己身边全是年轻人的你,其实已经被老年社会悄悄“包围”了。
咱说到底,这三亿多老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些专家说,这是社会结构的大变革,是政策、经济、生活里绕不过的大事。想想就知道,老年人的需求没那么简单,绝不是“退休养养花,晒晒太阳”就能打发的。很多人以为养老就是医院门诊,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生活质量、老年关爱、消费习惯、家庭参与——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复杂的故事。
你回头看看网络上对老年消费的讨论,有时候还真像是在看玄幻小说。一边是“银发经济”被说得热火朝天,说什么“下一个万亿风口”,满屏广告“养老游”“康养旅行”,一边却是在街头巷尾见到不少老人,背着袋子在菜市场挑最廉价的蔬菜。
是不是觉得怪?明明说老人消费能力很强,怎么又有人过得那么艰难?
青山资本的那份研究报告揭开了点门道。老年人虽然都叫“老年群体”,但背后其实分层严重,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讲,就是“你的同龄人正在碾压你”。
讲养老金吧。财政部真实测算,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每月能拿六千多,企业退休的只剩三千多,最惨的是城乡居民,每月才两百来块。虽然都是60岁以上,差距竟然能拉到几十倍!有的人每年出国旅游健身买保健品,有的却连日常生活都要精打细算。
旅游数据也戳破了美好想象。根据2021年那次调查,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老人2020年曾外出旅游,且八成消费额不到五千。网络上推“康养旅游”,现实里真正能享受的人只是少数。
说到能消费、懂享受的老年人,其实正是大城市那帮健康、懂网的中产老人。你看到的那些兴高采烈的老人,正好是各种调研最重视的群体。其它人呢?老家乡镇的老人,留守的爷爷奶奶,可能一天难得进一次超市。
是不是觉得“上网”很简单?要不就来聊聊网上最常见的误区——老年人数字化。
网络上经常拿一小撮网红爷爷“举例”——比如唱歌跳舞、开直播卖货、用智能手机玩得飞起。但实际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扎扎实实摆那:60岁以上的互联网普及率其实只有一半多点,剩下还有差不多一半离“数字社会”十万八千里。
更扎心的是真实情形,即便能用手机上网,不代表就能完全驾驭。老年群体里诈骗案频发、误点广告、账号丢失,这些事不是偶发,而是常态。大城市,有些老人时髦得都快赶上年轻人,但大多数老年人,面对此起彼伏的数字产品,可是一头雾水。
许多老人只会用微信打视频电话,再复杂的功能,别说会不会,连怎么点都看不懂。现实并不是网络想象的“全民数字化”,而是绝大部分老人还在网络门外观望。
还没完呢,网上热议的“老年人再就业”,其实也是个两面一刀的现象。
近些年,咱们退休政策调整,职场也在变化。不少老人选择不安稳在家,继续出来工作,人们美其名曰“发挥余热”,但真相可不只这一面。有些老人,本身有点专业技能,比如退休高校老师、企业顾问,出来上个讲座、搞个艺术课,是兴趣使然。但更多的老年人再就业,是被“生活所逼”。特别是养老金低的,得去做保安、保洁或兼职分拣,才能维系家庭日常开支。
换句话说,所谓老年人再就业,既是延续自我价值,也有许多无奈和被迫为生存奔波。谁不想退休休养几年?但实际情况就是有些人不得不“拖着”再干。你身边有没有见过那种快七十岁的老人还拎着快递箱分拣、在公交站值夜班?他们不是为了乐趣,而是生存。
讲到这儿,又有人说“老了就轻松了吧,还能帮忙看孙子”。所以,就有了“隐形劳动”的问题。按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说,家里0到2岁的婴儿,六成以上是祖辈操持,三成多甚至完全由爷爷奶奶负责。
你以为老人都是在家养生,其实大半在照顾后代、给子女“保驾护航”。
新闻里还提到“老漂族”——国家卫健委的报告显示,流动老年人口里,快一半是专门为照看后代奔波。你能想象么?一个退休老人,为了带孙子跑到另一个城市,生活不安稳不说,还担着全家的“后勤重任”,成了家里的“隐形支柱”。
很明显,中国老龄化不是“以后”的事,而是已经渗透到当下时分。
这3.1亿“银发族”当中,有人日子过得自在,有人靠着微薄退休金打“生活仗”;有人天天用手机看抖音,上网聊天,有人连手机都懒得碰,拿着“老年机”只会打电话。
老年人说到底不是一个平均的数字,更不是可以被资本流水线精准描述的消费群体。
你和我,谁不是从年轻走向年老?我们关注老年人,其实也在为自己铺路。
说到银发经济,真的像网上说的一片繁荣吗?我敢肯定,答案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数据上看,银发经济的确有几千亿市场,但它的分布很不均衡。城市里的老人,手里捏着一笔钱,消费能力、兴趣爱好、信息接收都和乡村老人完全不同。你让一个靠300元养老金生活的农村老人去旅游、买智能手表?想都不用想,他只会觉得“不切实际”。
再说了,所谓“老年人每天上网4小时”,听着夸张,还真带点“幸存者偏差”。会用智能设备的大多是身体、经济条件不错的老人。剩下大批人,估计还在苦恼怎么换密码、怎么扫码付款。
行业里想抓住这块市场,不少企业都盯着“有钱有闲”的老人,但这批人其实只占银发圈很小的一撮。大多数“老龄人口”靠着社保、退休金维持生活,还顺带把自己家里、子女、小孙女一起照顾了。你说,银发经济这场“盛宴”,有多少老人能真跳进去享受?
数字化,说实话,最多只能解决一部分人的需求。那些从来没碰过智能手机、连密码都记不住的老人,如何与数字社会接轨?有人说,加大培训,但你想想,培训机构只是让会的人更会,不会的人还是不会。城市里开了不少老年数码课,但乡下、基层,没人管。大批老人在网络外晃悠,数字鸿沟越拉越大。
再继说说老年人再就业的“分层现实”。如果你觉得再就业全都是自愿,那可真是太理想了。数据显示,这种现象里有的老人是为了热爱,有的却是不得不。你在医院看到的退休医生返聘,那是专业技能。而在商场做保洁、工地值班的老年人,大多数是为了补贴家用。老年人就业机会本身也受限,绝大多数只能找到体力、简单技术岗,舒适度、收入差得很远。
老人“隐形劳动”,你看得见么?接送孩子、做饭、买菜,照顾孙女的背影,撑起了不少家庭日常。他们折返于城市、城乡之间,生活从来不是想象中的“安享晚年”,而是一场持续奔波。
好几个数据摆出来,老年人在中国结构里的那种复杂,远不是一句“资本市场机会”就能解释的。你站在街头看,老年人群体也许是一群人,但里面藏着千万种生活。退休金、数字化、再就业、家庭责任,每一个问题都得具体分析,不能被一把尺子衡量——用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千万别拿一个模板套所有人”。
那么,有没有什么解决之道?
其实,这里面需要社会各方持续努力。养老金体系要拉平城乡差距,公共服务要关注每一个层次,有钱的老人可以消费,困难群体需要更直接的帮扶。数字化不能只看城市表面,得把设备和培训下沉到基层,让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也能安全享受智慧社会红利。
至于再就业,得给老人更多选择空间和保障措施。谁都不希望老了还被生活“逼着”继续干苦活,社会也有责任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体面退休,不用为生计奔波。
家庭结构变了,老人看孙、支撑家庭成为常态,社会政策要能“看见”这些隐形劳动。社区、公共服务需要给这些老人更真切的关怀和资源。
如果你问我,这三亿多老人会怎样改变中国?我的答案是——没什么人可以“偷懒”,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走到这个年龄。在关注老人时,也是在替未来的自己铺路。银发浪潮已经来了,谁都不能装作不在乎,不提前准备。
你会如何看待“银发族”的现状?你认为未来的养老社会会变成啥样?来一起聊聊你的观点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