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贵金属这把“财富的双刃剑”挥舞得正欢时,白银有色却突然被证监会“请去喝茶”,难免让人觉得剧情反转过于迅疾。这家掌握着有色金属江湖一部分“话语权”的企业,似乎不是单纯的运气不佳:“信息披露违规”这顶帽子从天而降,又有业绩亏损、人事更迭等多重因素交织,白银有色的故事突然变得杂糅了悬疑剧的味道。
按理说,在贵金属价格起飞的背景下,白银有色这种大型金属企业按道理应该迎风愈发强盛。毕竟,今年的金银似乎已经成了资本避风港,连这段日子里的“晨起炒茶,夜炒黄金”投资热潮都带着点江湖冒险气息。然而,这家企业的半年报却给投资者浇了一盆凉水:营收445.59亿,利润仍是-2.17亿。表面看似经营规模庞大,利润却透出一股“内虚”。原因?一桩仓储合同纠纷被移交成刑事案件,3.14亿的预计负债直接砸穿了公司的净利润表。
故事的主线始终绕不开上海红鹭和南储仓储的纠纷案。这一起铝锭仓储合同纠纷,听名字倒也算是企业发展的寻常矛盾,可没想到在上海高院的民事裁定下,案件转了场子,竟直接被移交到公安机关,相关物资还遭到了刑事查封。于是,白银有色不得不抱着“谨慎性原则”,直接计提负债。这波操作一下子让白银有色的“金字招牌”蒙了尘。
有人说,企业职工辞职多半是心累,企业总经理辞职却更大程度是局势不妙。那么副董事长呢?乔梁离职的背后,是否真如公告所言只是工作变动,这就像一部电影被掐掉了重点镜头,观众只能靠猜。本以为高管更迭能吹起一阵改革风,然而,仅凭刚履新的王萌是否能迅速稳住大局?资本市场的信任不是一句“法律合规、战略管理”就能轻松买单的。这一点,白银有色股价这几天的“过山车”式表现,可谓看得一清二楚。9月初这只股票先是接连涨停,三连板后却急速跳水,再到本月的大幅振幅,20%的累计涨幅几乎是被30%的波动率耗得精疲力尽。资本与恐慌永远齐飞,投资者的心思也比五日均线还难琢磨。
理性点讲,白银有色反复强调“无重大变化”,但市场早就不讲“安慰奖”,讲究的是信心和基本面撑腰。眼下的一筹莫展,更像是一系列问题爆发的冰山一角。白银有色想让投资者喝下“信任止血药”,必须公开透明地自证清白,同时加紧核心业务整改,毕竟贵金属高歌猛进的时候,如果公司不能趁势而上,投资者大概率还是会掉头追逐其他标的。
这场风暴最后会如何收场?执法调查的后续、业绩能否止损、人事任命是否兼具“灵药”与“稳压针”的双重功效,时间会给出答案。然而,作为投资者,我们不禁要问:一家市值上百亿的企业,真的是仓储管理这一区区细节卡住了脖子,还是还有更深的隐秘等待发掘?资本市场素来是个大染缸,企业上市拼命在风中求稳,不及格的透明度却成了它们反被绊倒的起点,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