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真是难以想象,但它就这么发生了】
你说这事儿,听着就像电影里的剧情
可偏偏就发生在咱们抗战那会儿
那天,咱们那小兵赵友金,他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不光扛了枪
还一枪把日本的军官给打死了
那一瞬间,整个敌人都乱了套,那个场面
可这就是那会儿的真实写照,咱们的少年兵
【伏击战的惊天逆转,山东那会儿真是够热闹】
那会儿,1944年8月,山东正是战火最激烈的时期
八路军在日伪军压着头,咱们也不敢轻敌,就开始搞游击战
当时莒县下崖村,有个八路军小队接到消息
说有50个日伪队伍要从那边经过
排长一听,立马安排,打算用地形,埋伏好
那地儿,山高坡陡,树多灌木茂盛
可是,刚准备开打,侦察兵带来个消息,样子变了:敌人不止50人,而是三百多,全都是装备得老牛逼的日本军
这一下,排长的脸都绿了
要硬碰硬,咱们这点兵力
可状况来了,战场气氛紧张得很,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山头上,谁都不敢大声喊话
当时这会儿,咱们那16岁的新兵赵友金,他却没听到撤退的指令,还是趴在阵地上,像个木头似的
【赵友金:山东小伙的勇敢与天真】
你说这孩子,山东莒县的,家里是典型的革命家庭,父亲和四叔都在抗战
自个儿从小在山里长大,跟着爹爹打猎
16岁那年,刚刚参军,结果身材偏瘦
要知道,他可不甘心,就每天苦练步枪
有一次,班长无意中说:“要是真能把枪玩明白
”那话一落,赵友金就当真的
他对枪械那是熟得很,没子弹练手,靠着空枪模拟
第一次实弹训练,他用10发子弹,竟然击毙了4个日军
官方的战报说,1944年的车桥战役里,我军平均16发子弹才打死一个鬼子,赵友金那战绩
但也有点毛病——太过追求精准,开枪犹豫
这点在实战里就显得有点笨拙
第二次打仗,班长子弹用完了,他还在犹豫要不要开枪,结果子弹都用光了,战斗都快结束了,他才开了几枪
那场面,说实话,他自己都哭了,委屈得很:“不是说子弹要一枪一个鬼子
”这话一出口,场上人都沉默了
偏偏,就是这孩子的犹豫
成了战场上最关键的一环
他没有在英勇冲锋,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孤身一人
敌人快到面前了,他还在问:“排长
”回头一看,原本满满的队伍都没了
这下,他可没慌,反而冷静得很——没有乱开火
他先放走了前面的小伪军,等到真正的日军出现,更要紧的是一骑马的鬼子军官走近
那一枪,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指挥官一死
赵友金趁机又开一枪,击中一名士兵后,迅速滚下山坡
那一战,给鬼子们挠了个大筋
【这些少年兵,真是活生生的传奇】
你说,一个16岁的孩子,能把三百多敌人折腾得乱七八糟
其实,咱们这边的少爷兵多了去了
早早就背负起战士的身份
根据抗日纪念馆的资料,抗战那会儿,成千上万的少年兵都参加过战斗
没有啥名气,也没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但他们都在那一场场血战中,默默付出
在山西、山东、河北这些地方,童子兵都成了部队的“硬核”力量
有个叫“抗日儿童团”的群众组织,专门由一些年龄小的小孩组成,负责站岗放哨
那年代,战争激烈,战损严重
很多地方不得不把未成年孩子送上战场
你说这事儿,听着就像个笑话
他们虽然勇敢,愿意为国家拼命,但毕竟年幼
赵友金的故事,只不过是那一批童子兵的缩影
用他们的青春居然生命,换来了咱们的胜利光辉
这战争,从来都不是孩子该承受的事
可偏偏,历史就这么残酷
【这事儿虽然难以置信,但它是真实发生的】
你看,这一枪一人
没错,就是这么个小小的山东娃,靠着一枪,搅乱了敌人的节奏
逼得鬼子们不得不往后退
那场面,想想都觉得热血沸腾
敌人原本以为,打个伏击就能一举歼灭,但偏偏偏偏
这个小孩儿硬把他们给折腾得焦头烂
其实,咱们的那些少年兵,个个都挺牛的
你说,咱们这帮八路军,虽然兵力比不过敌人,但凭着智慧和勇气,打出点名堂来
赵友金那次战斗,放在当下,绝对能上军事新闻头条
可是,战争的残酷就是这样,不单单靠装备和套路
这样说,咱们得记住这些少年兵的故事
那一段历史,告诉我们,勇气和责任
它们是那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也是后人永远的记忆
你说,这是不是挺感慨的
一群孩子,用青春换来了咱们今天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