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被张飞打得全军覆没,凭啥入五子良将?五子到底该如何排?

张郃与张飞交锋几次?

关于张郃被张飞击败的记载,史书中明确可考的仅宕渠一战(公元215年)。

此战背景是曹操平定汉中后,派张郃率军进入巴西郡,试图迁徙当地百姓至汉中。张郃率军进至宕渠、蒙头、荡石一带,与张飞对峙五十余日。张飞抓住张郃兵力分散的弱点,亲率精兵万余,从狭窄山道绕后突袭,张郃部因地形限制无法展开,最终“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所谓“两次被击败”并无史料支撑,属后世讹传。

此战张郃虽败,却有特殊前提:其核心任务是迁民而非决战,部队分驻各地遣送百姓,导致前线兵力薄弱;张飞则是以逸待劳,集中主力专攻其孤军。战败后张郃迅速收拢残部“还保南郑”,未动摇曹魏对汉中的控制,且此次迁徙仍“得民户万余”,并非全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张飞特意为此战“立碑记之”,反证张郃是值得炫耀的强敌——正如朱棣从不因战胜李景隆而自夸,唯有击败同等级对手才值得铭记。

张郃入列五子良将的依据

张郃能跻身五子,绝非仅因“活得久”,而是其四十年军旅生涯的累积贡献与战略价值决定。

张郃初为袁绍部将,官渡之战中劝袁绍救乌巢,袁绍非但不听,乌巢被烧后还听信郭图的诬陷之言,张郃“知绍必败,又惧郭图构陷,乃归太祖”,属于典型的“带资进组”——率部归降带来的不仅是兵力,更有河北军的作战经验,还有对袁绍军心士气的打击。

曹操也对其“甚见亲重”,直接委以攻伐重任:从征袁谭于渤海,围雍奴大破之;讨柳城斩蹋顿,与张辽分领先锋;击管承于海滨,平东莱诸县,成为曹魏统一北方的重要力量。

张郃的降将身份未阻碍其晋升,核心在于其“每战必克”的稳定表现。夏侯渊镇守汉中期间,张郃实为前线总指挥,“督诸军拒刘备于阳平”,多次击退蜀军。夏侯渊战死于定军山后,魏军“失元帅,军中扰扰”,张郃临危受命“勒兵安阵,诸将皆受节度”,迅速稳住防线。刘备得知后叹息“当得其魁(指张郃),用此(夏侯渊)何为邪”,足见其在蜀军眼中的分量。诸葛亮北伐时,张郃是唯一能与蜀军抗衡的将领,“自诸葛亮皆惮之”,街亭一役大破马谡,更是直接逆转第一次北伐战局,堪称“蜀汉克星”。

张郃最终官至车骑将军,仅次于徐晃的骠骑将军(张辽前将军、乐进右将军、于禁左将军);封邑累计4300户,远超乐进、于禁的1200户,徐晃的3100户,以及张辽的2600户。

这一地位的取得,虽有“活得久”的因素(历经三朝),但更关键的是其在西线的持续战功——曹叡时期,雍凉前线“非张郃不能镇”,这种不可替代性使其自然晋升至顶级武将之列。

五子良将的最终排名

张辽——军事生涯最辉煌

张辽作为独一档的武庙名将,建安二十年(215年)假节,曹操时期任征东将军,与征西将军夏侯渊、征南将军曹并称“曹魏三征”,为非宗族将领最高军职;黄初年间迁前将军,封邑2600户。白狼山之战亲斩蹋顿,“一战定北疆”;合肥之战率800人破孙权十万军,“张辽止啼”成千古典故。

此两战均属“改变战略格局”的决定性胜利,尤其合肥之战被曹丕赞为“自古用兵未尝有也”。作为唯一入选武庙的五子良将,陈寿称其“武力既弘,计略周备”。

无论战功、声望还是影响,均领先其他四人一个档次。

于禁——唯一假节钺

于禁是前期外姓之首,然而却晚节不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获假节钺(持有假节钺的臣子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在汉代,假节钺和持节的权利相等,但魏晋以后,假节钺的职权远高于其他“三节”),为曹操时期外姓唯一获此殊荣者,军职至左将军(古代将军以左为尊),督七军,总领襄樊前线,地位远在张辽、乐进之上。

于禁破吕布、击黄巾、讨袁绍“未尝败绩”,曹操赞其“有古名将之风”。尤其讨昌豨时“以法诛之”,体现其“令行禁止”的治军能力,是曹操“刑赏分明”政策的标杆。但襄樊之战降关羽,“惭恚而死”,拉低了其历史地位及曹魏评价,最终谥号“厉”,为五子中仅有的恶谥(张辽谥“刚侯”、徐晃与张郃谥“壮侯”、乐进谥“威侯”)。

若剔除降敌污点,其早期地位(假节钺)与资历(最早追随曹操之一)足以稳居首位,故后世称“于禁不降,五子之首必属之。”

徐晃——战术大师

徐晃有周亚夫之风,是战术大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假节,黄初年间迁右将军,后徙骠骑将军,封邑3100 户。出身白波贼,纯靠战功晋升,属“草根逆袭”的代表。襄樊之战率12营新兵(约1.2万)大破关羽3万大军,“长驱直入其围”,曹操叹曰“徐将军有周亚夫之风”;西平之战斩眭固,通河东粮道,为平定关中奠定基础。

徐晃为将善用“诡道”,“先为不可胜,然后战”,奔袭与攻坚皆精,是曹魏对蜀汉作战胜率最高的将领。

乐进——先登猛将

乐进容貌短小,却以“胆烈”、“先登”闻名,攻获嘉“先登斩数千”,官渡之战“先登斩淳于琼”,征袁谭“先登破城”。冷兵器时代“先登”为最高战功,高于斩将拔旗,乐进以此稳居曹魏军事核心层。

另外,乐进是曹操的嫡系。建安十九年(214年)假节,是五子中第一个假节的。军职至右将军,与张辽共守合肥时,“实际统辖权在乐进”,体现其“太祖心腹”的特殊性。

作为曹操起兵初期即追随的“原始股”,乐进战功虽多为辅助性质,但“忠谨+勇猛”的特质使其地位始终高于张辽、张郃等降将,曹操赞其“每临战,常先登陷阵,勇冠三军”,陈寿则称其“以骁果显名”。

张郃——机智巧变+活得久

张郃是大器晚成的巧变之将。太和二年(228年)假节,官至车骑将军,封邑4300户。其假节时间最晚,但累计封邑居五子之首,军职也仅次于徐晃。这与其“活得久”有关——乐进早逝(唯一先于曹操离世的),于禁后期淡出,张辽于黄处三年病逝,徐晃倒是活的久,但也早于张郃4年,而且张郃还是战死的,在五子中最年富力强。

张郃自然成为西线支柱。街亭之战破马谡,收复三郡,逆转诸葛亮北伐;平定河西,击酒泉苏衡,确保西北安定;夏侯渊死后“安阵拒备”,避免魏军崩溃。

“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张郃尤其擅长山地作战与奔袭,诸葛亮北伐“必避郃”。虽有宕渠之败,但“胜败乃兵家常事”,其一生“胜多败少”,且败战多因客观条件限制。

综合军职变迁、战功含金量、历史影响三大维度,五子排名应为——

张辽,武庙加持,两战定乾坤,历史地位无人撼动;

于禁,前期假节钺与左将军地位无可替代,降敌前稳居外姓第一;

徐晃,破关羽定襄樊,战术能力顶尖,战功扎实无硬伤;

乐进,嫡系身份+先登战功,曹操时期地位高于张郃,可惜早逝限制其发展;

张郃,封邑最高却战功有瑕疵,地位提升依赖“熬死同辈”,居末合理。

这一排名既体现曹操时期“资历与忠诚优先”(于禁、乐进靠前),也反映“战功决定最终高度”(张辽、徐晃、张郃后期崛起)。张郃能入列五子,核心在于其“四十年无断层的贡献”与“西线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而非单纯“活得久”。

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