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的战火还没熄,泽连斯基的手,已经伸到了南海。
这步棋看起来匪夷所思。一个自身难保、极度依赖外部输血的国家,为什么要去千里之外,为一个不相干的国家提供军事合作?答案不在基辅,也不在马尼拉,而在华盛顿。
乌克兰驻菲律宾大使公开宣布,计划与菲方签署防务协议,联合研发生产无人机,专门用于南海的远程巡逻。十月份,乌克兰代表团还要飞抵马尼拉,谈网络安全合作。
这套组合拳,与其说是军事合作,不如说是一份递给西方的“投名状”。
泽连斯基的算盘打得很清楚。第一,向美国“表忠心”。在拒绝中国参与停火调停之后,基辅需要用更激进的姿态,证明自己与西方阵营的绝对捆绑。主动在中国核心利益区挑事,就是最直接的投诚。等于在告诉华盛顿:“别放弃我,我还能在亚洲帮你制造麻烦。”
第二,为乌克兰军工续命。打了快三年的仗,乌克兰的军事工业已经和战争深度绑定。除了伸手要援助,它必须自己寻找订单和资金。在南海问题上跳得正高的菲律宾,自然成了一个理想的买家。既能讨好“金主”,又能自己赚钱,一举两得。
但这场看似精明的交易,更像是一场政治作秀。
对菲律宾而言,指望乌克兰的无人机改变南海的力量平衡,无异于天方夜谭。南海博弈的核心是综合国力与体系化军事力量的对抗,这恰恰是菲律宾的致命短板。中国的无人机技术早已全球领先,几架来自战火纷飞的乌克兰的无人机,除了能制造一些新闻头条,改变不了任何事实。
马尼拉当局想要的,不是几架无人机,而是“外部势力繁盛”的假象,给自己壮胆,也给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打气。
而乌克兰,则是在用自己所剩无几的国际信誉,进行一场危险的赌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和一张虚无缥缈的“保单”,不惜彻底得罪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当基辅将自己从中立的斡旋对象,推向彻底的对立面时,它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和平谈判中一个关键的平衡力量。
这场无人机合作的闹剧背后,真正的杀招,早已悄然部署。
就在乌克兰宣布合作的同时,菲律宾在巴坦岛新建的一座军事基地正式启用。打开地图就会发现,这个位置有多凶险。巴坦岛,距离台湾不到150公里,距离福建不到400公里。
这根本不是菲律宾自己的防御工程,而是美国“分布式作战”体系的一颗前沿棋子。美军的轻型侦察机部队已经进驻,虽然暂时没有进攻性武器,但其作用不言而喻:死死盯住巴士海峡。
巴士海峡是中国海军进出太平洋的关键通道。一旦这里被封锁,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在不远处的吕宋岛北部,美军早已部署了“海马斯”火箭炮和多套反舰导弹系统。从侦察、监控到精确打击的完整作战链条,正在菲律宾北部快速成型。
菲律宾正在做的,是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国土,变成大国博弈的战场前线。
当马尼拉将自家大门钥匙交给美军时,它就切断了自己所有的后路。因为一旦冲突爆发,这些部署着美军装备和基地的岛屿,必然会成为第一波被打击的目标。
乌克兰的悲剧,正在被复制。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华盛顿的剧本惊人地相似:通过代理人制造摩擦,消耗对手的战略资源,而自己则在幕后操控,坐收渔利。
乌克兰用南海的“投名状”,换取华盛顿的援助;菲律宾用国土主权,换取华盛顿的“安全承诺”。这套危险的交易,正在将整个西太平洋拖入一个高度不确定的未来。
泽连斯基的选择,看似是为国求存,实则是饮鸩止渴。而马尼拉的选择,看似是拉拢强援,实则是引火烧身。真正悲哀的不是这场无人机秀,而是一个代理人(乌克兰),正在被用来培训下一个代理人(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