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类500余款特许商品,创世运会市场开发收入历史新高

"快看!吉祥物'蜀宝'的手办又卖光了!"成都世运会特许商品店的店员小刘对着对讲机喊得嗓子都哑了。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补货了,可货架上的公仔还是被抢购一空。店门外排队的张阿姨急得直跺脚:"俺孙子非要这个'蜀宝游三国'的公仔,这都排了三小时队了!"

这场面在成都世运会期间可太常见了。那些印着吉祥物"蜀宝"和"锦仔"的冰箱贴、双肩包、小徽章,简直比春运火车票还难抢。有个叫李明的徽章收藏爱好者,为了集齐整套运动系列徽章,愣是跑遍了城区所有特许店。最夸张的是那个限量版奖牌冰箱贴,网上转手价直接翻了三倍,黄牛们都笑得合不拢嘴。

要说这届世运会的特许商品为啥这么火,得从设计说起。那个圆滚滚的"蜀宝",脑袋上顶着个川剧脸谱,手里还拿着个三国人物的Q版玩偶,看着就讨喜。"锦仔"就更绝了,把蜀绣元素和运动造型完美结合,连外地游客看了都走不动道。设计师王芳说,光是这两个吉祥物的造型就改了二十多稿,既要体现成都特色,又要让年轻人喜欢,可把团队给折腾坏了。

商品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从常见的玩具、文具,到陶瓷杯、运动毛巾,足足有16大类500多款。最受欢迎的要数那个"世运轻盈双肩包",轻便又能装,背上街回头率超高。还有印着比赛项目的徽章套装,收集控们见了根本把持不住。据统计,光是特许商品这一项,就为世运会创造了惊人的收入。

不过要说最让人意外的,还是那些科技企业的热情。在世运会筹备期间,执委会连着开了四场科技企业对接会,结果场场爆满。搞人工智能的、做环保技术的、玩无人机表演的,个个都想搭上世运会的快车。有个做智慧照明的小伙子,为了争取到场馆灯光改造的项目,连着熬了三个通宵改方案。最终有超过90%的捐赠企业都是本地科技公司,这可把负责招商的老赵乐坏了。

低碳环保也是这届世运会的一大亮点。11家本地国企联手捐赠了10万多吨碳汇,硬是把赛事办成了"碳中和"的样板工程。负责环保工作的老周说,就连运动员村的垃圾分类系统都用了最新技术,保洁阿姨们刚开始还不习惯,现在个个都成了环保达人。

特许商品店的店长小王最近可忙坏了。早上刚开门,就有顾客来问新补货的"蜀宝"公仔啥时候到。他一边整理货架一边念叨:"这销量,怕是连总部都没想到。"确实,谁也没料到这些带着成都特色的小玩意能火成这样。有个从上海来的游客,一口气买了十几个冰箱贴,说是要带回去送同事。就连见多识广的导游小杨都说,带团这么多年,还是头回见游客抢购赛事纪念品抢得这么凶。

赛场外的故事同样精彩。那些应用在场馆里的新技术,从智能检票系统到低碳能源管理,都在悄悄改变着人们对大型赛事的认知。有个做赛事策划的业内人士看完比赛后感叹,成都这波操作,直接把赛事商业开发玩出了新高度。

夜幕降临,特许商店终于结束了一天的营业。店员们忙着清点库存,准备第二天的补货。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执委会的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们正在整理数据,这场体育盛事的商业奇迹,正在被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或许很多年后,当人们提起这届世运会时,除了精彩的比赛,更会记得这些带着成都温度的小商品,还有那些隐藏在赛事背后的创新故事。

本文专心致志地去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不会涉及到任何违法违规的内容。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发生,就赶紧联系我们,一起商量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