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已然步入第四个年头,前线的战火依旧燃烧。然而,眼前的局面,已远不止是俄乌两国之间的地域对抗。一场更深层次的国际秩序重塑,正在幕后悄然进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近期公开宣布,不再单方面受一项关键核武器条约的约束。这一举动,绝非仅仅是对西方持续压力的简单回应。它更标志着俄罗斯正在摆脱长期以来的被动角色,意图重新定义自身的生存空间,并调整全球力量的平衡。
若要理解这份转变,我们必须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发现自己被迫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国际局面,特别是与北约之间的互动。
北约的扩张策略,在俄罗斯眼中,是一种战略欺骗。其成员国数量已增加到32个,莫斯科认为这明显违背了北约曾向俄罗斯作出的不扩张承诺。俄罗斯方面将其解读为北约暗藏险恶意图,并且言行不一。
俄罗斯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都处于被动状态,为此付出了代价。在诸多国际议题上,莫斯科也深感来自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误导。
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期间,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的协议,被西方国家看作是拖延之计。通过这些协议,北约和乌克兰获得了充分准备的时间,始终对俄罗斯保持着压力。
冲突开始后,局势很快演变成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力量较量。无论美国由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领导,其对俄罗斯的敌视态度似乎从未改变,这种持久的压力明显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回旋余地。
告别旧日幻想
面对这种持续不断的外部压力,俄罗斯曾经对美国抱有过某种幻想。但经过长时间的消耗与挤压,这份幻想已经彻底破灭,莫斯科的战略思维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最近,俄罗斯外交部在8月4日正式宣布,他们将不再单方面遵守《中导条约》。该条约在1987年签署,原禁止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导弹部署。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早在2018年就退出了这项条约。尽管如此,俄罗斯在此之前,仍旧选择了继续遵守,未曾部署陆基中程导弹,也未研制相关武器。
俄罗斯外交部这次强调,维持单方面暂停部署类似武器的条件已经消失。他们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的行动”已经构成了“直接威胁”。
他们举例提到,美国在菲律宾的部署,以及在澳大利亚“护身军刀”演习中使用了“泰丰”导弹发射器。这种发射器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SM-6导弹。
这一政策的改变,意味着俄罗斯如今在没有条约限制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地在欧洲部署具有威慑力的弹道导弹。他们的目标明确:争取战略主动权。
俄罗斯方面态度坚决,既然西方选择了对抗,他们也决定不再屈服,而是选择“亮剑”,以应对北约形成的强大军事压力。去年11月,普京证实俄方正在开发中短程导弹。
莫斯科不排除在亚太地区部署此类武器的可能。这反映了其战略调整,通过这种方式,俄罗斯力求在全球力量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战火绵延内外
在俄罗斯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俄乌冲突本身,也已进入了充满不确定性的第四个年头。前线战局依旧复杂胶着,双方的军事行动持续进行。
截至今年8月5日,这场冲突已经持续了1259天。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他们的东部战斗群已解放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扬瓦尔斯科耶社区。
在过去24小时内,俄罗斯方面报告乌克兰军队损失了约1295名士兵。俄军的北方、西部、南方、中心、东部、第聂伯战斗群均报告了具体的作战进展。
俄军还对140个地区的乌克兰武装编队及外国雇佣军发起攻击,目标包括运输基础设施和无人机储存点。俄防空系统同期击落了146架乌克兰固定翼无人机。
乌克兰武装部队则报告,8月4日与俄罗斯在前线爆发了151次战斗,其中波克罗夫斯克和莱曼附近的战事尤为激烈。截至5日上午,前线局势仍旧胶着。
乌克兰方面称,俄军发动了3次弹道导弹打击和72次空袭,并实施了6050次炮击。乌克兰空军、导弹部队及炮兵迅速反击,精准打击了俄军多处目标。
乌克兰报告,自2022年2月24日全面入侵以来,俄军战斗损失总计约1058260人,仅8月4日一天就新增1120人。装备损失也包括坦克和装甲战车。
冲突的长期化与西方国家的持续介入息息相关。西方不仅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资金和武器,还积极参与人员训练和情报共享,使其能够坚决抵抗。
从西方的行为模式来看,他们似乎有意借助这场冲突的持续,来削弱俄罗斯的整体实力。美国近期虽然停止了无偿援助,但通过军售方式对乌克兰的支持并未减弱。
最近,就有一笔高达3.2亿美元的武器交易。然而,在美国国内,对援乌的争议也日益激烈。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警告,继续资助是对美国人民的“彻底背叛”。
唐纳德·特朗普反对美国继续援乌,他认为相关费用应该由欧洲国家承担。他的前顾问史蒂夫·科尔特斯也批评援助,直言乌克兰“腐败”,其领导层“不可信任”。
不过,仍有部分美国参议员计划在2026和2027财年向乌克兰拨款546亿美元。这显示出美国内部对乌克兰政策的明显分歧,折射出复杂而矛盾的态度。
乌克兰自身也面临着严峻的内部挑战。议员安娜·斯科罗霍德透露,近40万名乌克兰军人未经授权离队,其中不少人因遭到上级恶劣对待而不愿返回。
乌克兰记者弗拉基米尔·博伊科上月报道,今年上半年,当局已就逃兵和擅离职守提起超10.7万起刑事案件。自2022年冲突升级以来,相关案件已超23万起。
国际社会对于俄乌冲突的走向,也持有不同的看法。捷克总统彼得·帕维尔认为,乌克兰短期内没有足够实力夺回原有领土。
他建议乌克兰或许需要考虑接受部分领土被暂时占领的现状,并强调仅靠军事力量无法结束冲突,呼吁西方更多使用经济和政治手段。
德国陆军国土安全部司令安德烈亚斯·亨内少将则表示,俄罗斯当前全力投入乌克兰冲突,不太可能对北约发动袭击。他甚至认为“我们将经历更多的和平之夏”。
俄罗斯方面则对此类说法嗤之以鼻。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谴责柏林“煽动歇斯底里的恐俄症”,并指责各方正竭力将俄罗斯塑造成敌人形象。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上周也指出,如今的欧洲已完全陷入“仇俄狂潮”,其军事化进程实际上正在变得不受控制。这种多方观点的交织,使冲突的解决路径更为模糊。
笔者以为
俄罗斯决定不再单方面遵守《中导条约》,是其在长期国际压力下,从被动忍受到主动反制的一个缩影。这场冲突已远远超出了俄乌两国范畴,它正日益成为大国博弈、国际秩序重塑的真实试验场。俄罗斯的行动,意味着其在核战略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然而,这也同时标志着全球既有安全框架的进一步瓦解。一个更具不确定性、充满对抗,且力量平衡正在经历深刻重塑的新局面,正一步步展现在我们眼前。面对这样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在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