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硕士放弃“铁饭碗”北漂,38岁时失业成了外卖小哥

1985 年出生的陈涛,打小就是大人嘴里 “不用操心” 的孩子。

从幼儿园到小学,在长辈的陪伴下稳稳当当走完基础教育,凭着一股韧劲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哲学系。

2011 年拿到硕士学位时,他以为人生会沿着 “高学历 = 好前程” 的剧本走下去。

01

放弃“铁饭碗”成为北漂

毕业那年,西藏有个国企编制岗位向他抛来橄榄枝,稳定、体面,是很多人眼里的 “铁饭碗”。

但陈涛没接,他揣着哲学系赋予的 “理想主义”,打包行李直奔北京 —— 这座藏着无数可能性的城市,成了他北漂故事的起点。

初到北京的日子,他从《看天下》杂志的见习记者做起,跟着前辈跑文娱新闻,记笔记、改稿子,熬了大半年,年底就跳槽到《中国新闻周刊》文化版。

在这里,他才算真正摸到了新闻的脉搏:

蹲守过新闻现场,和作家、学者面对面聊过创作,也写过引发全网讨论的深度报道。

那些年,他的名字常出现在杂志版面,同事说他 “眼里有光”,总觉得能写出改变点什么的稿子。

2017 年,有知名杂志社向他递来橄榄枝,给了 “资深记者” 的头衔和待遇。

这在行业里是不小的肯定,陈涛也憋着一股劲想做出更有分量的报道。

可他没料到,新岗位的节奏像上了发条:白天跑采访,晚上改稿子,常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和编辑对细节。

长期连轴转让他失眠越来越严重,稿子质量跟着打折扣,越焦虑越写不好,越写不好越焦虑,最后只能咬着牙辞职。

那时的他,以为只是换个赛道。

2019 年,他拉着朋友创业做文化项目,想着把新闻积累的资源用起来。

谁曾想,2022 年的新冠疫情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把他的创业梦浇得粉碎。

12 年北漂攒下的积蓄全赔了进去,35 岁的他,站在北京的街头,第一次觉得这座城市如此陌生。

02

高学历扛不住现实的重锤

陈涛起初没太慌。

他总觉得,自己是 985 硕士,做过多年深度报道,找份像样的工作不难。可打开招聘软件,他才发现世界变了。

“35 岁以下” 像道无形的墙,把他挡在门外。

他投了上千份简历,从月薪几万的管理层岗位,到月薪 2000 的新媒体实习生;

甚至看到老家青城山招出家道士的信息,都忍不住试了试 —— 结果还是一样,年龄不达标。

那些简历像石沉大海,99% 都没等来回音。

有次他刷到一个岗位,要求 “本科以上,有媒体经验”,条件全符合,可最后 HR 回复:“您很优秀,但我们只要 35 岁以下的。”

积蓄见了底,房租催得紧,2022 年 12 月,北京正处新冠感染高峰,快递员、闪送员成了急缺岗位。

陈涛咬咬牙,租了辆电瓶车,注册了“闪送员陈师傅” 的账号,穿上蓝色工装,成了穿梭在胡同和写字楼间的外卖骑手。

望京那间月租 2000 多的出租屋,成了他疲惫生活的落脚点。

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送完最后一单往往是深夜,最多一天跑了一百多单,算下来也就挣 200 来块,扣掉租车费、电费,手里剩不下多少。

为了省钱,他常买最便宜的盒饭,有时甚至啃干面包充饥。

有次深夜送单,他骑着车跑了十多公里,快到地方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蹭掉块皮,疼得直咧嘴。

那一单配送费 26.82 元,里面还包含 2.4 元的夜班补贴。

他爬起来拍了拍裤子,扶起车继续送 —— 那是他当天的最后一单,不能超时。

03

从外卖箱到三尺讲台

2023 年 3 月,陈涛实在没钱交房租了。

房东下了最后通牒那天,他坐在出租屋里,对着手机录了条 2 分多钟的视频,絮絮叨叨说了自己的经历:

“985 硕士,前南周记者,现在送外卖……”

他没指望火,就是想找个地方说说心里话。

没想到,这条视频第二天就炸了。

“38 岁 985 硕士送外卖” 冲上热搜,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同情,有人质疑,还有人说他 “读了那么多书白读了”。

当晚他开了场直播,30 万人涌进来围观,有人刷了些打赏,刚好够他交房租。

不少 MCN 机构找过来,说要包装他做网红,都被他拒了。

“我不想靠卖惨挣钱。” 他更在意的是,老师、同学、以前的同事纷纷联系他。

上千个网友发来工作机会,导师在电话里安慰他:“路是自己走的,不丢人。”

4 月,他拍了条《逃离北京》的视频,回了成都。

可找工作时发现,不少人只是想蹭他的热度,真正靠谱的机会没几个。

他忽然想起自己读哲学时的初心,萌生了去高校当老师的念头。

等待的日子里,他没闲着。

7 月去西藏拍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片,在海拔 5000 米的无人区顶着高反扛设备,回来瘦了十斤,却对 “生存” 有了更深的理解;

后来摆摊卖水果,他搬了张小板凳,边称水果边给顾客讲《道德经》。

有人觉得他怪,也有人蹲在摊子前听他聊 “道法自然”,说这是 “最有文化的水果摊”。

2024 年初,西安欧亚学院的老师看到了他的经历,觉得他的新闻实战经验和哲学背景,或许能给学生不一样的启发,邀请他去面试。

陈涛抱着 “就当去西安旅游” 的心态去了,没想到一路闯过 7 轮考核 ——

试讲、笔试、答辩,连他自己都惊讶:“原来那些年的积累,没真的白费。”

3 月 20 日,39 岁的陈涛站在了西安欧亚学院的讲台上,成了一名新闻学老师。

他给学生讲采访技巧,会聊起当年蹲守现场的细节;讲新闻伦理,会结合哲学里的 “正义” 与 “良知”。

下课了,他常去图书馆看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他说:“这感觉,比送外卖时攥着订单小票踏实多了。”

有人问他,后悔过吗?他说,送外卖那段日子,确实难。

但也让他明白:所谓 “长衫”,从来不是学历,而是心里的执念。

放下执念,不是认输,是为了更踏实地往前走。

如今站在讲台上,他想告诉学生: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能扛住风浪,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最好的答案。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