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丽友派引爆争议,山姆高端还是平民化

山姆选品风波:从高端到“便利店化”,会员信任何去何从?

山姆会员店近年来以“新奇特”商品和高端定位俘获中国中产心智,但2025年初的一场选品争议却让其站上风口浪尖。

从好丽友派到盼盼、洽洽等大众零食上架,到经典商品下架、品质缩水,山姆的货架变化引发会员强烈不满。

这场风波并非偶然,而是沃尔玛集团利润导向战略调整的直接产物。

战略转向:利润优先下的选品逻辑裂变

2024年下半年,沃尔玛集团财报电话会明确将“增长与利润”作为核心目标,具体拆解为提升付费会员数、扩大销售额和全渠道布局。

山姆作为沃尔玛中国营收的“中流砥柱”(2025财年贡献70%营收,约1000亿元),自然成为战略落地的主战场。

为此,山姆采购体系经历剧变: - 北美进口商品占比骤降,本土品牌采购比例攀升,以降低供应链成本。- 商品上新周期从12-18个月压缩至半年,加速市场反应速度。 - 强调规模效益,优先选择高复购率、大众化的商品,而非“新奇特”定位。

这种利润导向的调整,短期内助推了业绩增长(2024年销售额约906亿元,会员数近900万),但也为选品争议埋下伏笔。

选品震荡:从“新奇特”到“便利店化”的争议

山姆的选品策略曾以“少而精”著称,约4000个SKU(库存单位)聚焦高品质、高性价比商品,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如瑞士卷)贡献30%销售额。 然而,2024年末以来,货架上出现泸溪河、盼盼、洽洽等常见品牌,甚至好丽友派等“社区便利店”零食,引发会员吐槽:“花会员费买大路货,山姆还值吗?”

更令人不满的是: - 经典商品下架:杨枝甘露、巧克力牛奶等爆款无预警消失。 - 品质缩水:水果“上大下小”、肉类投诉量激增、日用品规格缩减(如手套变薄)。 - 品牌“洋化”争议:盼盼被包装为“PANPAN”,洽洽更名为“ChaCheer”,被指“刻意模糊本土品牌身份”,引发会员投诉“消费信任透支”。

社交媒体上,“山姆便利店化”的标签迅速发酵,会员直言:“我买会员是为了独特体验,不是来挑超市货的!”

信任危机:会员价值与利润目标的撕裂

山姆的会员制核心在于“精选商品+品质保障”,赋予中产消费者“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然而,当前选品调整直接触碰这一价值主张: - 大众化商品削弱了“差异化”吸引力。 - 品质管控松动动摇了消费者对“闭眼买也靠谱”的信任。 - “洋化”包装被视为对会员认知的“欺骗”。

数据显示,山姆2024年卓越会员续卡率仍高达92%,但社交媒体反馈显示,部分会员明确表示“到期不再续费”。 这场风波已从选品问题演变为会员信任危机,暴露出集团短期利润目标与长期会员价值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竞争加剧:山姆的突围之道何在?

2025年,中国零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Costco加速开店,盒马、永辉等本土玩家通过仓储会员店模式迎头赶上。 山姆若继续“便利店化”,恐难维持高端定位;若过度追求利润,或将进一步疏远中产客群。

信任是会员制的命脉

山姆的选品风波,表面是商品选择的变化,实则是利润驱动与会员信任的博弈。在中国零售市场进入“红海”竞争的2025年,山姆需重新审视其核心价值:会员制不是卖货,而是卖信任。

只有回归“差异化”初心,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品牌力,山姆才能继续在中国市场“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