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庄家想控盘一只股票,需要收集多少筹码?看完涨知识了

跟庄操作是每位投资者进入股市后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特别是在我国股市上,只要股票获得庄家的炒作,就相当于获得了持续大幅上涨的保证。而投资者买入有庄家操作的股票,也就相当于获得了盈利的保证。不过,跟庄操作并不容易。庄家与散户相比,在资金、技术、消息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庄家交易的目标就是要让散户亏损,散户亏掉的钱,就是庄家要赚到的钱。

因此,投资者在股市上跟庄操作,无异于虎口拔牙。必须具备高超的交易技术、良好的投资心态,同时又要对庄家有全面透彻的了解,才有可能在跟庄交易的过程中全身而退,获得最终胜利。

庄家的坐庄资金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块是建仓资金,在底部“锁仓”,在高位套现,庄家赚钱主要就靠这部分资金;另一块则用来拉抬、操纵股价的控盘资金。这两块资金需要相互配合,由于其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原则上的使用方法就更加不同。

(1)控盘资金主要是以持币为主,建仓资金主要是以持股为主。

(2)控盘资金主要是以短线操作为主,建仓资金主要是以中长线操作为主。为了稳妥起见,庄家的运作资金只要按照目标市价,能够在控制了目标上市公司流通量30%~40%份额作为“底仓”的基础上,用另外的资金去控制、操作其余未控盘部分30%~40%份额,以短炒的方式进进出出,通过反复买卖来保持股价的平衡运行,把握买进卖出控制股价的节奏和影响,基本上就已可以成功运作该项目了。此外,庄家一般还要特别备有一笔应对突发情况的资金,这些资金一般在平时是不会轻易动用的,只有在突然变故出现危机的关键时刻才能动用。因为一旦出现意外无法应付,很可能会使庄家的整个运作计划失败,并带来极其重大的损失。资金数额一般只需为总资金的5%~10%即可。

假如:一只目标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是3元,流通量是2亿股,那么在理论上我们只需要持有6亿元就可以全部买下所有的股票,但是,在实际收购过程中这是不可能的。一旦我们在市场上开始大量地收集、锁定一些流通股票时,股价自然就会因为流通量减少而开始逐步上涨。因此,庄家在市场建仓吸筹的时候,一般都是悄悄地进行的,以免节外生枝,影响自己的操作计划。

如果事先准备了5亿元资金准备坐庄上面所说的那只目标上市公司股票,首先,我们就必须要暗中以3.6亿元左右资金在3元附近价位上收集到1.2亿股,这样就控制了占股票总流通盘60%份额的“底仓”,这就是我们用来做长线的庄家成本(或称为长线庄家),也是我们未来获取暴利的根基所在。其次,我们只需要用余下的1.4亿元控制、操纵那剩下的8000万股未锁定流通筹码即可。

按照此时3元的市价,只占其额度的46%左右,一般只要达到能够控制、操纵未锁定流通筹码的30%左右,项目就基本上已经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用来做中线的成本(或称为中线庄家)。

接下来,我们在运作上所需要做的,只是在拉抬股价上涨的过程中用少量资金通过不停地买进卖出,维持股价向上运行一路上不赔不赚即可,这个资金的成本就是我们用来做短线的成本(或称为短线庄家)。

那么,若是未来的股价上涨到了6元,则全部的股票流通市值就已经由6亿元变成了12亿元。而我们前期所掌握控制的3.6亿元“底仓”就已经升值达到了7.2亿元。此时,只要我们维持股价不出现大幅度下挫就能够全身而退,暴利就完全可以迅速地得以兑现。

在整个拉抬股价的过程中,我们的控盘能力是会随着股价的逐步上涨而开始逐渐下降的,除非我们拥有足够的资金量能够维持高企的股价所需。在整个股价上升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中线庄家不停地高抛低吸赚到利润,使自己做中线资金量的赢利部分能够维持与股价的上涨同步的态势,这才是中线庄家的真正意义所在。

不过,一只大牛股,即使庄家能收集到足够多的廉价筹码,成为重仓股,股价也很少出现直线往上涨的情况,通常还是以波浪上升居多。因此当个股股价走出低谷涨高后如何操作,需注意以下两点:

1、查看股价是处于控盘状态,还是处于多空混战搏杀状态

庄家控盘良好的股价,是一种市场心态稳定,庄家暂无出货打算的走势。虽然涨势缓慢,但却令人很放心,一旦放量上升,前景不可估量。假如股价处于多空混战搏杀之状,那么表明庄家开始行动了,要么拉升,要么出货,所以股价处于多空搏杀的状态对后续走势影响十分之大。

如图1-1所示国投新集的日K线图。该股在E点有一小段搏斗痕迹,但是并不剧烈,还是以资金介入居多。其实该股在F点之前的股价都是处于庄家的良好控盘之中,也无搏斗痕迹,那么庄家也就无出货的打算。但是在F点后的股价就不同了。比如股价在F点大涨,在G点小幅整理,之后震荡洗盘。所有一切都显示一个结果——庄家要出货了。

2、要密切关注成交量的变化

庄家建仓和出货的量价关系变化大概是这样的:股价与成交量先乱后稳 = 建仓;同理,股价与成交量先稳后乱 = 出货。“稳”是股价与成交量相对温和稳健之状;“乱”是股价与成交量忽高忽低,剧烈震荡无秩序的说法。因此大多数庄家建仓与出货的量价都是异常活跃的,在他们介入建仓后进入控盘的状态,成交量又处于温和稀少之状时,他们想出逃就比登天还难,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成交量的变化。

如图1-2所示国投新集的日K线图。H点与J高点是庄家派发所形成的头部。仔细看K线与成交量会有什么感觉?对,就是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大阳线、大阴线、长影线,凡是庄家能用得着的K线都派上了用场,再加上大成交量和高换手率可充分说明庄家正悄然而退。

当一只股涨高后,庄家要出货就会拉开战场发起战斗,通过买卖踊跃的假象引诱投资者跟风,所以务必看清楚股价涨高后的量价变化。

如图1-3所示是该股的周K线图,图中所标的英文字母与日K线图的英文字母的时间是相对应的,将周K线与日K线图互相对比参照,更能看清庄家的操盘轨迹。

综合上述介绍的例子,得出我们的选股思路:(1)选择重仓股或强庄股。(2)选择蓄势后放量上涨的个股。(3)选择再次发力的个股。一旦发现某只股是重仓股,那么在该股控盘状态良好或蓄势后放量上涨之日或次日及时跟进,就会获取惊人的收益。再次发力的个股也不错,但要注意留意该股之前上涨量能和这波量能的性质,如是做多量能就及时跟进。

在股价运行过程中,庄家还经常通过盘口挂单和隐性买卖盘来控制股价的运行,那么如何判断哪些成交是庄家的买卖盘,哪些成交是散户的买卖盘呢?

①看主动性买盘和主动性卖盘的情况。主动性买盘和主动性卖盘都是主力出击的结果,能够左右股价的走势。在庄家股行情中,经常会有对倒的成交量出现,如果投资者只在收盘后看成交量的变化,就容易被主力迷惑。在实际的看盘过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主动性买盘和主动性卖盘来判断主力的真正动向。

主动性买盘是对着卖一一直买入,每次成交时盘口即时成交明细中的成交手数后面的箭头是红色向上的,随着主动性买盘不断成交,委卖单也会不断地减少,同时股价不断向上盘升;在股价上涨的过程中,抛盘开始增加,如果始终有抛盘对着买盘,每次成交时盘口即时成交明细中的成交手数后面的箭头是绿色向下的,随着抛盘不断成交,委买单也会不断地减少,同时股价不断地往下走,这就是主动性的抛盘。一般来说,盘中出现主动性买盘时,短线操作者就可以顺势买进做多;反过来,盘中出现主动性抛盘时,就可以卖出做空。

②看外盘、内盘和股价的变化。当外盘比内盘数量大很多,股价处于低位而且股价也呈现出下跌走势时,就要想到是否有庄家在做盘。如果在当日成交明细中查到很多大的买单时,大致可以判断出庄家正在趁股价下跌时主动买进。当外盘比内盘数量大很多,而且股价处于高位时,就要想到是不是庄家在拉高出货。如果在当日成交明细中发现大卖单不断出现,则极有可能是主力在主动性卖出,或者搞对敲出货。如果在当日成交明细中发现大卖单很少,表明跟风买进的散户居多,主力暂时还没有考虑出货,所以股价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当内盘比外盘数量大很多,而且股价还在上涨,就说明主力正在震仓洗盘,盘中的主动性买盘多半来自于主力,主动性抛盘则多半来自于散户。

内盘、外盘、委比和量比都是表达当日场内多空力量对比的指标,但是主力也可以利用内盘、外盘、委比和量比做假,或是用来进行反技术操作,以此来蒙骗散户。例如外盘大于内盘,表明主动买进股票的数量比主动卖出股票的数量多,而股价却在下跌;内盘大于外盘,表明主动卖出股票的数量比主动买进股票的数量多,而股价却在上升,这种现象就很有可能是主力在做假。又比如主力利用虚假委托买卖单来影响委比的大小,以及用对敲来增加量比,制造场内活跃的气氛,然后挂出大的买卖单将跟风者一网打尽等。投资者在观察内盘、外盘、委比和量比时,要结合大盘和个股的K线走势和均线形态,对股价的运行趋势作出全面分析后,才可以决定买进或者卖出,以免落入主力的圈套。

最后,个人投资者相对于机构投资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个人投资者可以绝对控制投资的资金量、仓位和投资期限。但是很多个人投资者放弃了这个最大的优势,将短期资金投入股市,听消息买卖,追涨杀跌。这种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必然会被各种“不可避免的回撤”所困扰。

如果个人投资者能够看清股价幻象,牢牢把握“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将关注集中在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和市场整体情绪上,那么“不可避免的回撤”将不再是一种困扰,“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也可能被预防。“不可避免的回撤”发生后,可以不动,可以伺机加仓。“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应事先尽量预见和防范,或者尽快做出反应,可以减仓、清仓,为股票持仓增加保险。

机构投资者并没有对资金的绝对控制权,开放式、定期开放式基金还面临部分客户在市场恐慌时期的赎回压力,所以困难会更大一些。机构投资者既需要自己正确面对回撤,还需要帮助客户正确面对回撤。如果股票不是每天报价,而是每半年或者一年才交易一次,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买入和卖出时会更审慎,投资成绩也会更好。

一部分机构投资者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将控制“回撤”作为头等大事。如果净值能线性增长当然是好事,但这是不可能的。一些机构投资者用“止损”手段控制“回撤”,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净值每下跌10%就清空所有仓位“止损”,运气差的话连续“止损”几次净值就归零了,有时候很好的加仓机会反而变成了永久性损失。用复杂的“对冲”工具消除“回撤”的同时,也可能同时消除了本应获得的收益,增加了机会成本。当然,如果只做打新和套利的策略,没有回撤,但收益却远不如股票。为了追求更高的长期投资收益,必须不能把波动和回撤简单当作风险

“回撤”并不可怕,甚至可能是我们的好朋友。要看淡“不可避免的回撤”,防范“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利用“可能带来更好买入机会的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