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民国时期的十大军阀,有人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有人却显得卑躬屈膝。
第十个是张作霖
张作霖的小名是张老疙瘩,人称“东北王”。他本来是个街头混混,后来却成了东北三省的大 boss,威风凛凛,让人又惊讶又佩服。在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坚决不做叛徒,宁愿当个反抗者也不做汉奸,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真是个英雄。
张作霖的一生充满争议,既有成就也有过错。他最大的失误在于打压进步人士,这对中国的革命进程造成了重大损失。当他权力达到顶峰时,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胀,给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评价这个人不容易,就像他儿子张学良说的那样,他是“有能力但缺少远见”。
第九位是阎锡山。
阎锡山的小名叫“万喜子”,人们称他为“不倒翁山西王”,因为他统治山西长达38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可以说,阎锡山把山西治理得如同铜墙铁壁,任何人都无法攻破,因此他被认为是当时地方军阀中的佼佼者。
他一生精于计算,总是拿着秤和算盘,显得特别精明,因此被人戏称为“钱鬼子”。
他在山西时提倡实业和教育,因此深受山西人民的爱戴和怀念。然而,他毫不犹豫地投靠了袁世凯,并对日军采取了妥协态度,因此只能说他是一个枭雄,而非真正的英雄。
李宗仁,字汉公,号圣明,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他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杰出将领之一。李宗仁在抗日战争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他在指挥战役和外交谈判中都表现出色,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宗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一直被后人传颂。
李宗仁被称为“福将”,其实年轻时就一直在战场上拼杀。虽然他晚年显得有些落寞,但他曾经成功地把蒋介石赶下了台,当上了国民党代总统,也算是一番成就。不过,最终他还是被蒋介石击败了。虽然代总统听起来很重要,但毕竟还是比不上蒋介石的地位。不过,李宗仁确实是有功有过的人。
在战争的重要关头,他带领着桂系军阀做出了英明的决定,就像是一颗关键的螺丝,让中国朝良性发展迈进。
台儿庄战役是他最辉煌的战绩之一,连周恩来都称赞说:“李宗仁一生做了两件好事,一件是台儿庄战役,另一件是他晚年回归祖国。”
排名第七的是张勋。
大家对张勋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张勋复辟”这件事上。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勋复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的忠诚性格和行事方式,都能让人看出这一点。
张勋这个人做事直率、勇于担当,为了表明自己对清朝的忠诚,他宁愿冒生命危险也要保留发辫,因此获得了“辫帅”的称号。
张勋的军队里,士兵们都留着辫子,所以被称为“辫子军”。当时,如果手下有人敢剪掉辫子,那可是大忌,可能会被处死。
后来,大家越来越佩服他忠诚的一面,尤其是在他去世后。连电视剧里的张勋也被刻画得很真实,连孙中山都说,虽然他是对手,但也很尊敬他。
排名第六的是冯国璋
冯国璋原本是个读书人,没想到踏入军界后却如鱼得水。他与王士珍、段祺瑞一起被誉为“北洋三杰”,并且是直系军阀的领导人。
他和其他军阀不同,有着长远的眼光。当袁世凯试图恢复帝制时,按私人感情,冯国璋本应支持他,毕竟袁世凯是他多年的恩师和引路人。
他知道,为了国家,绝不能这样做。于是,他主动站出来,联合了五位将军,发出了“五将军密电”,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复辟。
后来,现实让他不得不低头,他才明白,要让中国变得更好,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只能寄希望于子孙后代。因此,他立下了“国家开放海禁、东方必有大事”的家规,这体现了他深邃的远见。
排名第五的是吴佩孚。
吴佩孚人称“秀才将军”,他不仅擅长用智谋,还是个勇敢刚强的人,被尊称为“玉帅”。那句“秀才用兵颇用心计”就是形容他的。
他还被称作“常胜将军”,在鼎盛时期,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最为勇猛善战的将领,连冯玉祥和孙传芳都曾受他指挥。
吴佩孚虽然在军事上有才能,但在其他方面并不出色。他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二七惨案”,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让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
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尽管日军尝试了各种方法,吴佩孚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民族气节,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这最终也导致了他的生命结束。
排名第四的是张宗昌
张宗昌是北洋军阀中最出名的“狗肉将军”、“混世魔王”和“五毒大将军”等绰号,这些外号不计其数。
最有名的将军叫“三不知”,百姓们干脆叫他“张三多”。他兵的数量、钱的数量、还有姨太太的数量,都无人知晓。
尽管他被称为山东王,但他身上却充满了土匪的味道,完全没有一个领导人的样子。他还欺压百姓,抢夺民女,搜刮民财,是那种祸害国家、残害人民的军阀代表,坏事做尽,网上一查便知。这也正是他绰号的来源。
虽然他平时显得很狠毒,但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坚决不做叛国的事,最终在火车上遭人暗杀,这位一代枭雄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第三位是唐继尧。
唐继尧被称为“云南王”和“联帅”,是滇系军阀首领,也是护法军总裁之一。不过,他这个人评价争议颇大,历史上有人称他“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在治理云南时没有做好事,但在保护国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在民国早期,袁世凯想要当皇帝的心思变得很明显,那时候的各个军阀都有自己的一套打算,唐继尧也不例外。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唐继尧和蔡锷等人主张维护共和制度,发誓要铲除卖国贼。他们先是通过和平方式表达立场,随后采取了更强硬的手段,先是发函劝说,接着发出警告,迫使袁世凯放弃称帝的计划。
后来,各地军阀开始争斗,唐继尧野心渐长,他借着孙中山的名号,暗中扩大自己的势力,这让孙中山非常生气,他不顾形象地大声斥责道:“南方和北方的军阀都是一样的。”
排名第二的是冯玉祥将军
冯玉祥是西北军的首领,他变换立场就跟吃饭一样平常,因此人称“倒戈将军”。经过许多历史学家长时间的研究,才确认他总共倒戈了9次,主要针对清朝和各路军阀的将领。
他曾与蒋介石结为兄弟,但背叛起来毫不迟疑,不止一次反对蒋介石,几乎民国时期的各大势力都与他为敌。
他和那些军阀一样,野心勃勃,渴望扩大自己的势力。从一个小小的混成旅开始,他逐渐壮大成了一支拥有数十万人的军队,这无疑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因此他也被人们誉为“布衣将军”。
除了这些,他还被称作“基督将军”和“爱国将军”。尽管他有明显的不足,但他做出的贡献同样值得肯定,特别是他制定的《治豫大纲》,至今仍受到人们的赞誉。
第一位是段祺瑞。
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是皖系军阀的领头人,我认为他是那个时代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之一。他还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可以与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相提并论。
说他好,确实有他的道理。他一生中三次推动共和,反对清朝、袁世凯和张勋的统治,还成功收复了外蒙古,为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他最主要的动机还是为了实现个人的雄心,争夺权力。这样的人在古代剧里往往能坚持到最后。
他的成就显而易见,但他的错误也同样重要。震惊全球的三·一八悲剧,他就是主要责任人。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牺牲了许多烈士的生命,本已走上彻底背叛的道路,却在晚年坚守民族气节,坚决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最终他的爱国之心才被众人知晓。
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每个军阀都是不可小觑的强者,不管他们的人品怎样,他们都不愿意做背叛国家的人,甚至公开举起抗日的旗帜,这种精神实在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