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应运而生,该机构后被称为中央军委,其主席一职由毛主席担任。在副主席的席位上,共有五位杰出的领导人,他们分别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以及程潜。
1951年时,林彪与高岗被增选为副主席。在这七位副主席当中,确切地说,仅有朱德、彭德怀与林彪三位在军队中担任要职,而其余的四位——刘少奇、周恩来、程潜以及高岗,其主要职责则侧重于地方事务。
1954年6月,即三年之后,有七位新成员被增补为副主席,他们分别是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以及叶剑英。与先前已有的三位副主席合并,这十位领导者后来被誉为“十大元帅”。
为何中央会挑选这七位人士担任副主席一职?他们在被选任时各自肩负何种职责?
提及在军委总部担任要职的人员,不得不提的是总参谋长徐向前以及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众所周知,总参谋部担当着军队中枢指挥的关键角色,所有关于全军战备与训练的指令均源自此处。因此,总参谋长所肩负的职责同样极为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被授予了总参谋长的职务。尽管由于健康状况,徐帅并未实际参与日常工作,但他曾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其崇高的威望与卓越的能力,均为众人所公认,毋庸置疑。
至1954年,众多原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已身居要职,故而,将徐向前增补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一职,实属水到渠成之举。
罗荣桓在那时担任着总政治部主任一职,负责统筹管理全军的各项政治事务。
罗荣桓在秋收起义时期便已担任连队党代表之职,嗣后又历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政委及第四野战军政委等重要岗位,无疑是我军政治工作领域的核心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践行毛主席建军理念的杰出代表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罗荣桓在政治工作领域的卓越成就与丰富经验,他被委以总政治部主任的重任,并于1954年进一步被增选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一系列的任命无疑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认可,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与肯定。
其余的五位副主席,乃是从不同领域精心挑选而出的代表。
例如,刘伯承在彼时正履任军事学院院长一职,加之其过往军委委员的身份,如今被增补为军委副主席,亦是合乎情理之举。
此外,刘伯承在我军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南昌起义时期起,他便出任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一职,其后历任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以及第二野战军司令,其职位与影响力一直显赫且稳固。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着手创立了南京军事学院,该学院为新时期的军队孕育了大量杰出人才,从而确立了他在军事教育领域内的标志性地位。
贺龙同为《人民军队》的奠基者与创建者之一,在南昌起义之际,他身居代总指挥之职,嗣后又历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师长等要务。待到新中国成立,他被任命为西南军区司令,1954年,贺龙调往中央,肩负起了副总理及军委副主席的重任。
陈毅元帅彼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一职,并于1954年调往中央,出任副总理及军委副主席。作为《井冈山会师》的关键人物之一,陈老总曾历任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在军旅生涯中始终占据显赫地位,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此外,陈老总具备出色的全局视野,其能力与素养均相当全面,故而,中央决定增补他为《军委》副主席一职。
聂荣臻在彼时担任华北军区司令一职,加之徐向前身体状况欠佳,他持续承担着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无论是依据其在军队中的深厚资历,还是凭借当前所肩负的岗位职责,聂荣臻都完全有资格被选为军委副主席。
叶剑英在彼时担任华南军区司令员及中南军区代理司令员之职,是手握重兵、统率一域军旅的高级将领。
叶剑英同志在我军的辉煌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任中革军委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及八路军参谋长等职务。在党与军队面临的关键节点上,叶帅屡次挺身而出,作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誉,被比作“诸葛一生行事唯谨,吕端临大事而不迷”。
故而,叶剑英被吸纳为军委副主席一职,此举深得人心,符合广泛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除了原先已有的朱德、彭德怀、林彪之外,新增补的七位军委副主席同样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共同构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其事迹流传至今。
不论是荣膺军委副主席之职,还是被评选为十大元帅之一,均非出于偶然,而是基于他们深厚的革命背景与在军队中的崇高地位。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深切认可,更是对他们卓越贡献的正式肯定。
通过查阅《十大元帅》及《毛泽东与十大元帅》等资料,可以深入了解这一群体。书中详细记录了十位元帅的卓越贡献与非凡历程,他们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每位元帅都有其独特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这些特质在他们的战斗生涯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更在战略决策上展现出深远的洞察力。这些宝贵的品质与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