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创(1):南昌起义的两万多人是怎么变成两千人的

之前的文章就说过,国民党那边压根就没主义,全是生意。

蒋哥在上海搞四一二的时候,虽然汪精卫没有跟风,但是他装不了多久。

因为从北伐开始,我们就是奔着果党那边的基本盘去的。

北伐开始后,部队在前边打仗,我们在后边搞土改。

大家都知道,北伐的时候黄埔出来的学生兵是主力,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个费钱的营生,甭管他是啥学校,上的起学的,家里边最起码是个小地主。

所以当时的景象也挺奇特,地主的孩子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将士的老爹在后方流血流泪。

38军军长何键的老爹就被我们抓起来游街,何健自己带着部队在前线和张作霖对线。

军长都不能保护自己的老爹,更别说其他中低层军官了,所以分家是主流,这和是不是蒋哥的嫡系没多大的关系。

这也是汪美男子刚和秀哥搞了个宣言,没过两天就翻脸不认人的原因。

自己把路走窄了,那还能怎么办,拿起枪来干吧。

何健老爹被游街后,驻扎在长沙的38军33团团长许克祥见不得领导的爹受到虐待,正所谓领导的情人就是下属的情人,更何况老爹了,所以搞了马日事变。

其实在马日事变之后,我们就开始有意发展自己地武装了。

1927年5月26日开会通过以下决议:

1、建立一个党的秘密机构,并且在进行公开活动的同时加紧进行秘密活动。

2、把工人和农民组织所拥有的武器隐藏起来。

3、弄到大量的武器,并且把它们分发到各战略地点。

4、用派我们自己人参军的办法来扩大叶挺和陈嘉佑领导的部队,在六个月之内把他们的几个师扩大为几个军。

5、利用第二军、第六军同第八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六军之间的矛盾。用派遣大量工会会员和农会会员进去的办法,把第二和第六军掌握到我们手中。

6、为收复广东进行鼓动。一俟占领郑州,第四军和第十一军必须转过头去收复南方,此点不容忽视。

七月份的时候下定决心正式开展武装斗争,具体计划是联合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南下广州建立根据地后,再次进行北伐,由在九江的李立三和谭平山负责具体实施。

很显然,我们有点一厢情愿了,张发奎作为汪精卫不是脑C粉的脑C粉怎么会和我们在一口锅里找饭吃。

张发奎后来说过,但凡汪不投日,他会和汪一条道走到黑。

摸清楚张发奎的态度后,李立三和谭平山建议单独打到广州去,上级批准了他们的这个建议,派总理l代表上边到南昌领导这次起义。

南昌起义的过程没啥好说的,南昌城内敌军三千,我军两万,七比一。

四个小时结束战斗,我方阵亡112人,完胜。

有个事儿值得念叨一下,南昌起义之后三个月,idol背了个处分,理由是绑了去南昌传达国际指示的张老四。

起义胜利之后,对部队进行整编,一共三个军,11军叶挺、20军贺龙、9军朱老总。

三个军里边朱老总的第九军是个空架子,只有三四百人,一个营的兵力。

叶挺和贺龙两个军名义上有三个师,但是出了城之后就溜了一个师,所以当时贺老总的人数最多。

部队整编结束之后,那就执行上级的指示吧,南下广州建立根据地。

虽然上级要求到广州去,但是怎么走,发生了争执。

当时有两个意见,一个是走大路,由樟树、赣州经韶关,沿粤汉铁路到广州(图中线路1)支持者主要是一些政工干部,理由很简单,大路好走嘛。

另一个是由赣东经寻乌取东江到广州(图中线路2)支持者主要是军事干部,理由呢,很有道理,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到广州去,那路上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走小路能避开敌人。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之前周恩来之前在东江工作过,对那边比较熟悉。支持走第二条路线。

我党一贯的传统都是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干,所以嘛,选择第二条线路。

8月3日部队开拔。

人数不多,但是也分成了五波。

第一纵队是开路先锋朱老总的第九军,也就三四百号人。

不得不说组织选人用人的水平,前期全靠老总刷脸,愣是没和路上的守军打起来。

第二纵队是叶挺十一军的第十师蔡廷锴。

第三纵队是叶挺和十一军新组建的二十四师。

第四纵队是贺龙和各个机关。

十一军的二十五师作为后卫。

那知道刚出南昌城,蔡廷锴就带着第十师去浙江找自己的老领导陈枢铭去了。

好家伙刚出门就送一血,被人带走了三个团,还没怎么滴呢,部队少了将近20%。

简单说下蔡廷锴,广东人,裁缝出身,和叶挺是老乡私交也不错。

南昌起义的时候,汪精卫让张发奎安排叶挺去打蒋哥。

叶挺和蔡廷锴说去打南京是自相残杀,更何况唐生智比蒋哥强不到哪去。

咱们回广东吧。

回广东三个字一下砍到老蔡的心坎里,于是就参加了南昌起义。

其他人参加南昌起义,是为了二次北伐搞土改。

老蔡只是为了回广东。

南昌起义后,老蔡一看这,搞大了呀。

慌的一批,瞅着机会,到进贤的时候跑了。

聂帅后边回忆,起义胜利后,有人建议调整蔡廷锴,但是叶挺没同意,就没调整。

结果这家伙一出门就跑了。

老蔡跑了也就跑了,高低也就三个团妈。

朱培德这老小子造谣说要共产共妻,搞的路上的老百姓全部跑了,连个向导都找不到,更别说民夫了。

兵器装备士兵自己扛,天气又热,光中暑就死了一大批人。

加上内部的宣传也不到位,士兵甚至是军官也有一部分逃走。

这下子还没打仗,部队减员了小三分之一。

到了广昌之后,情况才稍微好点。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我们开始注重宣传了。

另外一个原因估计是果党的天线不够长,广昌再往南信号接收不到。

在广昌起码能看到人了,商铺也没关门,买了点吃的喝的,刚休息了一天。

参谋长刘帅把收集到的消息给周恩来汇报。

钱大钧和黄绍竑的两万来人已经在前边(会昌、瑞金)等着了。

咱们这边的力量二十军贺龙8个团,十一军叶挺6个团,九军朱老总只有百十号人。

咋整?

最后决定趁钱大钧立足未稳,先发制人。

九军朱老总这边人最少,从人数最多的二十军贺龙这边划一个营给九军打先锋。

二十军剩余的部队为左纵队,十一军为右纵队同时攻击壬田的钱大钧的先头部队(两个团)。

一开始就是All in的打法。

壬田这一战是南下以来的第一次战斗,朱老总带着一个营奔壬田去,面对的是钱大钧的两个团,1:6。

一出手就是硬仗,从结果来看这仗确实难打。

朱老总的参谋长冉国平就是这仗牺牲的。

贺龙的弟弟贺文选也受了重伤,到上杭的时候也牺牲了。

还好后续贺龙带着部队赶来。

钱大均也干脆,直接放弃瑞金,退至会昌。

拿下瑞金后,在钱大钧的指挥部发现敌军文件,钱大钧10个团,黄绍竑7个团,在会昌等着呢。

又是咋整?

朱老总主张原计划继续走寻乌,理由很简单,山路可以避开敌人。

idol赞同朱老总的意见,但是苏联的军事顾问认为,缺少粮草,部队减员厉害,如果改道汀州、上杭走水路会方便的多。

贺龙同意走水路,刘帅觉得走水路也不是不行,但是要先解决钱大钧。

要不然钱大钧在后边骚扰,也不是个办法,不如主动出击把钱大钧给灭了。

最后周恩来一锤定音,先解决了钱大钧再说走那条路。

打会昌的作战计划是贺龙二十军的一、二师佯攻,叶挺十一军的二十四师、二十五师迂回围歼,朱老总率二十军的第三师和九军的百八十号人助攻当预备队。

怎么说没,这一仗打到稀碎,计划的一、二师佯攻结果二师掉队。

刚一交上火,钱大均带着部队就开始后撤,作为预备队的第三师一看有软柿子捏,一口气追了十几里。

见三师就这么直挺挺的追上来,钱大均增兵三个团,三师由胜转败。

苦苦支撑的第三师终于等到了叶挺和聂帅带着的二十四师到了会昌城下。

不是说好了两个师打围歼的吗?二十五师那了?

不认识路走丢了。

少了一个师,围歼变成对峙。

最后还是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发挥了作用,带头冲锋,终于攻入会昌城内。

简单交代一下钱大均带的二十师。

这个师是黄埔建军后成立的第一军的部队,老蒋的嫡系,军官全部是黄埔的毕业生。

北伐的时候这个师留守广东。没有参加北伐。

这才在会昌遇上了南昌起义的部队。

叶挺这边的十一军是原来独立团扩编过来的,大家都知道独立团的军官大部分都是黄埔的。

也就是说在会昌的这场战斗,是黄埔这帮毕业生第一次战场上的交手。

所以打仗的时候,喊杀的同时,还能听到双方的互骂,并且是指名道姓的骂。

旅长这个时候还只是个营长,看着两边的好基友在互砍,给伤心坏了。

这场面跟我们中学打群架那架势大差不差。

只不过我们打架不管输赢,事后是写检查,而他们却是生死。

占领会昌后,刘帅第一时间跑到县政府,为了找报纸。

因为离开南昌一个来月,别说中央给的指示了,啥消息也没有。

拿到报纸后,才知道二十军的参谋长陈浴新跟蔡廷锴一样跑了。

这家伙不但跑了,还发布了通电,在通电中详细说明了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的进军路线。

这下好了,三个军的参谋长,折了俩,行军路线不改不行了。

这才从会昌折回瑞金,经汀州、上杭,沿汀江取潮汕。

对了,在会昌城内,我们的贺老总终于入了党。

早在汀州时就决定在夺取汀江、梅江、韩江汇合口的三河坝后,留一部分兵力驻守。主力部队夺取潮汕。

进入广东后,三河坝的守军竟然不战而逃。

起义军开始了第一次分兵,朱老总率领二十五师2500人驻守三河坝。

其他的部队和周恩来、叶挺、贺龙一起前往潮州、汕头。

决定留下老总,主要原因是第九军没啥人,但是朱老总的资历又老。

云南讲武堂出身,护国战争的时候就和蔡锷一块打到了四川,之后还在德国、苏联学过军事。

总不能一直跟着大部队打酱油呀。

所以就作为总负责和二十五师一块留了下来。

当时在二十五师当团指导员的陈毅多年后回忆。

朱老总在南昌起义的时候,地位并不算太重要,说的话也没啥人听,只不过是尊重老同志。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三河坝分兵肯定是不太合适的。

但是正是有了这一次分兵,才有了后边的井冈山会师,才有了朱、毛红军。

进入潮汕后,部队进行了第二次分兵。

到潮汕的部队一共8000人。

二十军的第三师千把人警卫潮汕。

主力部队叶挺的二十四师、贺龙的二十军走向揭阳,一共六千来人。

到达揭阳后,侦查到汤坑有敌人集结,但是具体兵力不清楚。

为了跟海陆丰的农军取得联系,得到苏联装备及款项后进行扩军,之后进攻广州,决定灭了汤坑的敌军。

国民党虽然对起义军的动向基本掌握,但是高估了起义军的力量。

认为起义军总兵力在2万左右,所以不敢贸然进攻,持续调兵遣将,

到九月底的时候,东江前线集结了6个师,3万多人,是起义军的3倍多。

27日凌晨,起义军开始向汤坑方向进攻,28日正式与敌遭遇。

这次的战斗成了起义军成败的关键一战。

29日,二十四师正式向薛岳的新编第二师发起进攻。

薛岳新成立的第二师那是独立团老底子的对手。

陈济棠安排第十一师的两个团去支援薛岳。

差一点搞成葫芦娃舅爷爷,两个团扔上去,还是干不过二十四师。

到了晚上陈济棠也来了把ALL in。

把自己的预备队第十三师投了进去。

打到最后,二十四师一个师打国民党薛岳新编第二师、陈济棠十一、十三师。

纵是全身铁,能打几颗钉,眼瞅着无法支持,叶挺下令向揭阳撤退。

撤到揭阳后,考虑到潮州是总后方,叶挺准备把队伍往潮州带。

快到潮州的时候,得到消息,潮汕丢了。

这咋整?

叶挺准备去福建。

聂帅开始觉得是个好办法,但是又觉得不妥,还是要去找组织。

但是组织现在在哪?

谁也不清楚。

叶、聂估摸着组织在海陆丰,开始向海陆丰前进。

就在汤坑战败后。

朱老总带着二十五师和老对手钱大钧在三河坝对线。

钱大钧带着10个团2万人来了。

朱老总2500。将近10:1。

怎么打?

留下七十五团三营掩护,朱老总带领二十五师剩下的2000人撤出三河坝,追赶主力部队。

路上碰见二十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带着从汤坑撤下来的200来人,才知道,主力部队遭遇了比三河坝更大的失败。

至此,南昌起义失败。

二十四师剩下的1200多人到达陆丰,和当地的农军汇合在一起。

二十五师在朱老总和陈毅的带领下,在第二年初又发动湘南起义。

随后上井冈山同老人家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

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