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火点燃中东乱局:特朗普的 “赌博式外交” 如何让美国沦为输家?

在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中东战略持续收缩的背景下,维持影响力本需精细的外交平衡术 —— 既要避免大规模投入,又要稳住盟友、遏制对手。但特朗普上任后,在中东接连点燃的五把火,却像失控的烟花,每一次绽放都烧到了美国自己,不仅没能守住美国利益,反而让其在中东的信誉与影响力加速流失。这位偏爱 "简单赌博" 的总统,既无系统战略,也缺持久决心,最终让美国在中东陷入 "想撤撤不出、想控控不住" 的尴尬境地。

特朗普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加沙的和平希望。2 月 4 日,他在白宫接待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时,抛出了一个比以色列极右翼还激进的 "清空加沙" 计划:让加沙 200 万巴勒斯坦人全部移民国外。连以色列最右翼的民族主义政党领导人戈维尔都直言:"我只主张自愿移民,他却要把所有人赶走。" 这个荒诞的计划虽未落地,却给了以色列右翼 "尚方宝剑"—— 以色列政府随即拒绝接受国际社会提出的临时停火协议,转而制定全面占领加沙城的军事计划,加沙战争的扩大与延宕自此成定局。

战争拖得越久,美国的政治成本越高。截至 2025 年 9 月,加沙冲突已造成超过 3 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声浪不断,欧盟多国甚至开始限制对以军售。而以色列右翼的野心还在膨胀,近期公然提出要兼并约旦河西岸领土,以此报复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承认巴勒斯坦国。更危险的是,有报道称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私下透露 "美国不反对这一计划"—— 若约旦河西岸真被兼并,不仅巴以 "两国方案" 彻底破产,美国多年推动的 "亚伯拉罕协议"(旨在推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也将寿终正寝。要知道,"亚伯拉罕协议" 是美国维持中东影响力的重要支柱,目前已有 6 个阿拉伯国家签约,一旦崩塌,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体系将出现巨大裂痕。

3 月 15 日,特朗普点燃第二把火,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宣称要 "恢复红海航行自由"。可事实是,自 2024 年 12 月以来,胡塞武装从未袭击过红海的 "以色列相关船只",美国此次行动师出无名。这场被称为 "二战以来最激烈的海上战斗",持续近两个月后以美国的狼狈收场告终:美军不仅消耗了 30 亿美元军费,还损失了 2 架单价 6700 万美元的 F/A-18E/F"超级大黄蜂" 战斗机、7 架单价 3000 万美元的 MQ-9"捕食者" 无人机,却没能阻止胡塞武装对红海航线的影响。

更打脸的是,5 月 6 日特朗普突然宣布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可到了 7 月初,胡塞武装一周内就在红海击沉 2 艘商船,美国却只能袖手旁观。要知道,"保障航海自由" 是美国自二战后确立的全球战略核心支柱之一,如今却被一个地区武装力量撼动,这不仅让美国的 "军事威慑力" 大打折扣,更让其盟友对美国的 "保护能力" 产生怀疑 —— 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纷纷开始自建红海护航舰队,不再完全依赖美国。

5 月 12 日,特朗普的第三把火指向 "中东圈钱",出访沙特、卡塔尔、阿联酋三国,试图拉拢 "天文数字的投资"。美国媒体高调宣称 "获得 3.6 万亿美元投资承诺",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承诺大多是 "画饼"—— 海湾国家的投资向来谨慎,且多与具体项目挂钩,3.6 万亿美元的规模远超其实际投资能力,截至 2025 年 9 月,实际落地的投资不足 100 亿美元。

反观海湾国家,却从特朗普手中拿到了实打实的好处:美国同意向沙特出售 35 亿美元的 AIM-120 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并首次考虑出售 F-35 隐身战斗机;为满足三国的芯片需求,美国放松了对华芯片出口禁令的相关限制,甚至计划与三国单独签署芯片合作协议;更关键的是,美国不再强迫沙特与以色列建交,还同意与沙特草签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变相允许沙特开展浓缩铀生产 —— 这可是美国过去十年坚决反对的 "红线"。特朗普为了虚幻的投资,不惜放弃美国在中东的长期安全底线,要知道,中东对美国的核心价值从来是 "安全合作" 而非 "经济利益",这种本末倒置的操作,让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根基进一步松动。

5 月 13 日,第四把火点燃叙利亚局势,特朗普宣布 "解除对叙利亚的制裁,给他们一个成就伟大的机会",随后公开站队土耳其和叙利亚新政权,支持建立 "中央集权政府",反对联邦制,并要求库尔德人解除武装。可特朗普显然没搞清楚中东的复杂博弈:以色列绝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叙利亚,它一边在军事上支持叙利亚德鲁兹人,一边在道义上扶持叙利亚库尔德人,试图分裂叙利亚;土耳其则想借 "中央集权" 之名,打压叙利亚库尔德武装,扩大自身在叙利亚北部的影响力。

矛盾很快爆发,3 月和 7 月,叙利亚先后发生两次大规模族群冲突,德鲁兹人与阿拉伯人、库尔德人与土耳其支持的武装在多个地区交火,内战风险重新抬头。面对混乱局面,特朗普既压不住以色列的 "分裂动作",又镇不住土耳其的 "扩张野心",叙利亚国内和解毫无进展。更危险的是,若叙利亚重返内战,伊朗和俄罗斯势力必将再度深度介入 —— 伊朗一直支持叙利亚政府,俄罗斯在叙利亚仍有驻军,这正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却因特朗普的草率决策加速到来。

6 月 23 日,特朗普点燃第五把火,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这被美国政府吹嘘为 "唯一拿得出手的成绩"。美军确实摧毁了伊朗的 3 处核设施,且未引发大规模战争,但这只是 "短期胜利":空袭仅能延缓伊朗发展核能的进程,却无法解决根本的核问题。此前,伊朗一直保持着 "核临界状态"—— 拥有核技术却不越过 "武器级核材料" 的门槛,这样既不会招致军事打击,又能在与美以的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可此次袭击后,伊朗的选择空间被大幅压缩:要么彻底放弃核活动,失去谈判筹码;要么下决心发展核武器,突破 "核门槛"。无论哪种选择,都将加剧中东核扩散风险。更糟糕的是,特朗普政府在空袭后没有提出任何政治解决方案,而是 "打完就走",让伊朗核问题陷入 "越打越乱" 的恶性循环 —— 伊朗随后宣布重启 3 处新的核设施建设,且不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额外核查,美国在中东的 "核不扩散" 努力彻底失效。

除了这五把火,9 月 9 日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斯领导人办公地点,更暴露了美国对盟友的 "失控"。对于此次空袭,各方说法不一,但从结果倒推,只有三种可能:一是美国事先不知情,以色列根本没通知或通知过晚,美国来不及反应;二是美国知情却没能力制止以色列;三是美国知情且暗中默许。无论哪种情况,对美国的伤害都是灾难性的:加沙停火谈判被迫中断,美国在卡塔尔、沙特等盟友中的信誉受损,沙特与以色列建交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 要知道,沙特一直将 "加沙停火" 作为与以色列建交的前提,此次空袭让这一进程彻底停滞。

在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特朗普的 "赌博式外交" 完全背离了 "平衡术" 的核心:他既想靠 "强硬姿态" 威慑对手,又不愿投入资源;既想拉拢盟友,又随意放弃战略底线;既想控制局势,又缺乏对中东复杂博弈的认知。最终,美国在中东陷入 "盟友不信、对手不惧、局势失控" 的困境,原本想 "低成本维持影响力",却付出了更高的政治、军事、经济代价。特朗普的五把火,不仅没照亮美国的中东之路,反而让美国在中东的 "战略黄昏" 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