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担心惩罚性关税会让欧洲车厂、半导体和新能源链条遭重创,这并非空穴来风,2022—2024年中国对欧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占比持续上升,给欧洲供应链带来依赖,难道布鲁塞尔会宁可自己通胀上去也去讨美国欢心吗
从历史对照看,美欧在对俄政策上并非铁板一块,2014年克里米亚后欧盟和美国曾联手制裁俄罗斯,但每一步加码都要看自己经济承受能力,2022年俄乌战事以来,欧盟在能源、通胀和选举周期之间来回权衡,难道历史不会教会他们谨慎吗
日本的立场也很耐人寻味,2025年1月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公开表示,日方不会因为某国从俄进口石油就把关税升到50%或更高,这一表态被彭博社和路透迅速引用,日方还强调WTO承诺,难道东京会为了一次政治投名状翻脸违约吗
事实上,日本自己也在继续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和石油,量虽不大但牵扯到能源供应和国内物价稳定,面对中俄两邻,日方更倾向用规则框住自己而非冲动加税,难道要东京同时得罪两个大邻居吗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一边喊话“切断俄罗斯石油收入”,一边又声称“美方不会单独行动”,这句矛盾话并非空穴来风,媒体报道显示美国在推进二级制裁时极端依赖盟友的配合,难道美方愿意孤军深入承担全球供应链反噬吗
很明确,特朗普阵营想用对华贸易胁迫换取盟友政治站队和对俄更软的动作,这是国际政治老把戏——用对外敌人牌凝聚国内选票,难道这招在盟友眼里还值当吗
但盟友有自己的算盘,欧盟要保住工业链、避免通胀恶化,还有2024—2025年的多国选举压力,谁都不想为了美方暂时政治利益赌上本国经济,难道在民主国家里选票和选举不比对外一时姿态更重要吗
是双向的,若欧日拒绝合流,美国动用关税去惩罚中国,短期会伤到中欧贸易,但长期会引发中国对欧采取反制,像技术准入限制、采购替代和对关键零部件加征反补贴税都有前车之鉴,难道这类对抗不会把全球产业链推向更多碎片化吗
企业层面早已开始自救,2023—2025年间不少欧洲车企和制造业在多地布局“去中国化”的也在做反向储备和在东南亚增产,说明产业逻辑比政治口号更硬,难道商人会把饭碗交给政治口号砸吗
中国的源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产业链完整度,2024年后中国在新能源、电池、太阳能和关键化学品的自给率提升明显,这是谈判筹码,难道没有底气就敢硬扛制裁吗
第二是外交策略的反制路径,中国一再强调与俄罗斯等国开展正常经贸合作的合法性,并公开表示如果正当权益受损将坚决反制,这不是空话,2023—2024年中欧在多起争端中已经用贸易措施回应过对方施压,难道这类先例不具威慑力吗
第三是替代市场与供应链调整,中国可以通过加深与东南亚、非洲、拉美的经贸联动,转移部分出口与进口渠道,这种“多元化市场”和“产业回流”策略并非一朝一夕但动能已在累积,难道中国会把所有赌注都压在单一市场上吗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方推动二级制裁是一种把经济武器化的思路,目标是把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与金融链条切开,但这需要广泛的盟友合作与长时间投入,况且一旦启动,次生后果可能打乱欧洲能源、通胀与选举节奏,难道美国在盟友博弈失败后还能坐享其成吗
短期博弈会有局部胜负,但长期的产业逻辑在起作用,关税是 blunt instrument,制裁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一个环节被砍断都会导致补链与替代,这就是为什么布鲁塞尔和东京更愿意用针对俄罗斯的直接制裁而非对中国的普遍性惩罚,难道这不是更务实的选择吗
实际上,美欧日之间的这场角力,也展示了一个新常态——经济与安全议题在盟友关系中并非一路同行,各国会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哪怕这意味着在关键时刻拆台美国的某些政策,难道盟友站队就应当是无条件的吗
回到普通人能感知的层面,如果对华加税成真,欧洲商品价格和汽车供给会受冲击,能源与通胀会传导到超市与加油站,这种“政策溢出效应”是选票能感觉到的,难道政治精英会无视街头的怒气吗
现在局面是美国喊话被回绝,欧日选择更务实的工具包,中国则展示出以产业自给和市场多元化为底气的策略,下一步会如何发展,是继续磨刀霍霍还是转向谈判桌,这是留给全球政治经济圈的一个大问号,谁先动手谁先露破绽,这是你愿意押哪一边的筹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