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传位弟弟是他唯一的选择吗?

大家好,咱们聊聊宋朝的那些皇上们,那历史可真是让人看得头晕。北宋加上南宋,一共有18位皇上呢。

两边平分秋色,各占五成,排列得井井有条,就像是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喜欢的那种对称感觉,一眼望去,心里头别提多顺畅了。

聊起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他继位之后的故事就变得挺有意思了。

说起来也怪,赵匡胤之后,皇位没直接给他儿子,倒是让他弟弟赵光义给接手了,而且赵光义这一家子,好几代人都在皇位上坐着呢。

到了南宋时候,情况大变样了,虽说开国皇帝是赵广义那一族的,但之后的八位皇上又全都是赵匡胤的后人了。这变化之快,比电视剧里的情节还要曲折离奇呢!

赵匡胤为啥把皇位给了弟弟赵光义呢?这事儿吧,说法可不少,版本多得数不清。历史这玩意儿,复杂着呢,真相啊,常常就藏在那些乱七八糟的猜想里头。

【点个关注,咱们继续往下聊!】

【第一个版本,金匮之盟】

在《宋史》里,虽然简单提到了杜太后和魏王的一些事情,但具体是怎么样的情况,书里却没有详细告诉我们。

咱们来说道说道那个挺出名的“金匮之约”吧,这事儿挺有看头的。

说起来,在宋太祖赵匡胤做皇帝那会儿,有一年,他的亲娘杜太后生了场大病。赵匡胤是个大孝子,二话不说就在床边亲自照顾,真是尽心又尽力。

有一天,杜太后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就把赵匡胤和她信任的大臣赵普叫到身边,想说些重要的事情。

杜太后握着赵匡胤的手,满含深情地问道:“孩子,你可清楚,你是怎么坐上皇帝宝座的吗?”赵匡胤一听,眼眶立马就湿了,抽噎着回答:“还不是多亏了祖宗保佑,再加上母亲您行善积德,我才有了今天的好运气。”

杜太后摆了摆手,道:“不是那么回事,重点是周世宗,他居然让个小孩子来当皇帝,搞得国家动荡不安,这才给了你机会。所以啊,你得记住这个教训,等你以后不在了,皇位得传给有能力的成年人,这样才能让大宋的基业稳稳当当的。”

赵匡胤一听,赶紧一个劲儿地点头,抹着眼泪说:“娘,您说的话我肯定会好好记住的。”

杜太后心里还是不踏实,她回过头对赵普讲:“赵大人,您也得帮我做个证明,把这事儿好好记下来,以后可别变卦啊。”

赵普一听这话,赶紧抓起笔,在床边小桌上唰唰写了个保证书,并且郑重地签上了大名,意思是这事儿他铭记在心了。

接着,他们把这份重要的约定放进一个小巧的金盒子里,悄悄藏在皇宫深处的一个隐秘角落,并且安排了信得过的人日夜看守,生怕出一点差错。

“金匮之盟”简单来说,就是说赵匡胤打算把皇位先给弟弟赵光义(宋太宗),接着赵光义再传给他的弟弟赵廷美,而赵廷美最终得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孩子们。

可实际情况,跟这打算相差挺大。

赵廷美后来莫名其妙地一再被降职,最后竟因心情郁闷而死。至于赵匡胤的子孙呢,也没按照那个约定坐上皇位。这里面的复杂纠葛,足够我们这些后来者好好琢磨一阵子了。

【第二个版本 斧声烛影】

“斧响灯影”这件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仁宗时期,是一个叫文莹的和尚在他的《续湘山野录》里面讲述的。

文莹这个和尚啊,虽然出了家,但特别爱打听历史上的那些小道消息和趣闻,因此这本书里写满了好多有意思的事儿。

咱们常说的“烛影斧声”故事,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76年十月,一个特别冷的夜里,快要离世那会儿的事儿。

听说那晚赵匡胤病得不轻,于是就把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的前身,叫到皇宫里头一起聊聊对策。

可是啊,还有另外一种讲法,说赵匡胤原本是打算叫四儿子赵德芳来宫里,可能是想跟他说些临终的话,但这消息不知咋的就传到了赵光义耳朵里,最后赵德芳就没能来成宫里。

那天晚上,宫殿中烛光闪闪,两兄弟在里面嘀咕着什么,外面的人啥也没听明白。

有人在远处瞧着,说瞅见赵光义老站起来,就跟躲啥似的,接着又听见赵匡胤抄起一根像柱子那么粗的斧头,使劲往地下一杵,一边杵一边大声嚷嚷:“好好干!”也有人说他喊的是“干得好,干得好”。

这话听着怪怪的,好像是在吩咐什么,又好像是在提醒我们小心什么。

后来事情很快就清楚了,赵匡胤没过多久就离世了,接着赵光义就坐上了皇位,变成了宋太宗。

“斧声烛影”成了历史上一个相当诡异的谜,大家都在琢磨那晚究竟咋回事,赵匡胤咋就突然没了,赵光义当上皇帝是否真就那么单纯明了。

赵匡胤和赵光义之间,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

说白了,要是咱们稍微知道点五代十国到北宋刚开始那会儿的事儿,就能懂赵匡胤为啥一定要把皇位给赵光义,而不是给别的人了。

那时候的世界,乱得一团糟,皇帝换得比变天还快,谁兵马强壮谁就是话事人。赵匡胤心里跟明镜一样清楚,这年头,手里没兵权,就如同没有实权的皇帝,说不定哪天就被手下的武将给踢下台了。

五代十国那时候,简直就像一场真实的“争权大战”,皇位跟个热土豆一样,谁都想拿过来烫烫手。

那时候的皇上,与其说是管国家的头头,更像是个被武将们摆布的“摆设”。手下的人一不高兴,就能轻易把你赶下台,换个新皇上,易如反掌。

因此,赵匡胤心里可着急了,他得琢磨个办法,好让自己和后代能稳稳当当地坐在皇位上。

赵匡胤为何给人以“仁慈”的感觉呢?其实是因为他不得不仁慈!你想,假如他老是心黑手辣,随便就灭人家满门,那他的部下和百姓还会听他的吗?说不定哪天就合伙把他给推翻了。

因此,赵匡胤得表现出一副和善的面孔,好让大伙觉得他心地善良,这样一来,他的皇帝宝座才能坐得牢靠。

到了宋朝,赵匡胤下定决心,要好好整治五代十国留下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他瞅着那些武将,感觉他们就像一颗颗随时可能爆炸的雷,不知何时就会惹出大乱子。

因此,他打算来个彻底改头换面,把全国最厉害的军队都召集到京城,自己亲自盯着,这样他才安心。尽管这样一来,朝廷里挤得满满当当,跟集市似的,但赵匡胤认为这很值,毕竟安全是最重要的!

再说了,赵匡胤心里明白,光自己掌握兵权可不行,还得让老百姓和读书人有地位,这样才能镇住那些武将的傲气。

因此,他主张了“重视文化,轻视武力”的国家方针,尽管这一方针后来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但也是形势所迫。毕竟时代在不断进步,有时候为了适应大局,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和调整。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赵匡胤心里头可是一直在盘算着谁来接他的班。】

按理说,把皇位传给儿子那是理所当然的,但赵匡胤瞧瞧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还是嫩头青,没啥历练。他心里犯嘀咕,要是哪天自己不在了,他们能不能压得住那些狡猾的老臣和武将呢?赵匡胤心里头真是七上八下的。

他回想起年轻时在开封城里经历的那些事情,那时候皇上年幼,国家乱得不可收拾,皇帝换得一个接一个,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他不想让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一切变得乱七八糟。而且,五代时那些太子为了抢权力和利益,连亲爹都敢动,赵匡胤一想到这事儿就心里直打颤,他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们也陷进那种没法回头的境地。

于是,赵匡胤就把心思放到了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那儿。

赵光义这小子,既机灵又能干,而且对我一百个忠心,是个值得信赖的好帮手。赵匡胤琢磨着,如果把赵光义栽培成未来的领袖,既不怕他背叛,又能让皇位稳稳当当地传下去,这不是挺美的事儿嘛!

接着,赵匡胤动手给赵光义搭桥铺路了。他先给赵光义安排了个美差,那就是开封府尹,这活儿可不错,能让他结识到不少能人异士。

接着,赵匡胤又封赵光义做了晋王,这简直就是直接向大伙儿宣告:赵光义就是我的下一个领头人!同时,他还给赵光义安排了一整套帮手,让他在京城里一点点建立起自己的队伍。

就这样一来一往的,赵光义的力量逐渐壮大了。他不但组建了自己的小圈子,还跟军中的将领们打得火热。

咱们再瞅瞅赵匡胤的那些娃儿们咋样?要说有点本事的,也就赵德昭还算能拿出手,剩下的那些,简直就是一群没啥声响的小角色。

赵匡胤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自个儿的儿子们跟赵光义比起来差老鼻子远了!就算他晚年想试试迁都这一招,可他弟弟势力已稳,根本撼动不了。

因此,当赵匡胤身体快要撑不住时,他在考虑谁来接班时,干脆就选定了赵光义。

他认为赵光义既有本事又有经验,当皇帝绝对没问题。对于外面那些说赵光义杀君夺位的闲话,赵匡胤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因为他清楚,自己活着的时候就一直把赵光义当作未来的皇上在栽培了。

当然了,赵匡胤这么做其实挺冒险的,毕竟把皇位让给弟弟,而不是给自己的儿子,这种事在历史上真的很少见。

但他也是迫不得已,五代时期的那些糟糕事儿影响太大,让他不得不多个心眼儿提防着。

另外,赵匡胤对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他觉得赵光义有能力让宋朝变得更加兴旺发达。

【点个关注,一起聊一聊历史那点事!】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