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敢裁军、敢放敌人入腹?毛主席一语道破“积极防御”的惊人智慧

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外部环境就够呛。美国对华实施全面封锁与遏制,从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到台湾海峡,摆出了一道围堵中国的“新月形防线”。50年代初期,侵朝战争爆发,随后又深度介入越南战事,矛头直指中国,意图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形成合围。

面对如此险恶的外部态势,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却有着出人意料的判断。他对世界和平抱持乐观,认为新的世界大战并非不可避免,是可以被制止的。这与当时普遍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论调截然不同。这种看似被动的防御,究竟高明在哪里?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思。

主席的预言,惊人地准

朝鲜战争期间,全球都喊着要打仗,神经绷得紧紧的。毛泽东却冷静指出,如果美国执意此刻挑起世界大战,失败将更彻底,因为当时美军准备不足,而和平阵营的力量已超越美英。他强调,不应再有大战,应力求长期和平,大战的结果只会对侵略者不利。

1955年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直接壮大了和平力量,让帝国主义不敢轻举妄动。到1955年底至1956年初,中央领导层普遍认为,新的侵华战争或大规模世界冲突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将迎来至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期。

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再次强调了和平窗口期的判断。他甚至批评一些领导干部因惧怕战争而不敢在沿海兴建工业,认为这种担忧完全没必要,就像原子弹真在三千米上空悬着一样。

1958年金门炮战中美国所持的立场,进一步印证了毛泽东的判断:美国人怕打仗。他曾言,虽然我们也都怕打仗,但美国人对我们的惧怕更多,所以大战打不起来。甚至在台海危机震动全球时,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致电询问中美是否会打仗,毛泽东回电表示,美方极少可能大打,越南可照常工作。胡志明的焦急和毛主席的从容,对比鲜明,足见主席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判断,人民解放军在50年代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精简整编。第一次从1954年2月至1955年底,全军员额精简了21.2%。第二次则在1956年11月至1958年底进行,使得全军总人数降至240万人,达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低点。

不先开枪,才是真高明

尽管对和平前景持乐观态度,但自建国伊始,人民解放军的对外战略方针一直是“积极防御,绝不先发制人”。这一方针的确立,是为了适应新中国从夺取政权到保卫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安全的根本转变。

早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已明确提出建国后要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彭德怀元帅对此诠释道,中国的军事战略是防御而非进攻,但这种防御必须是积极的。1955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再次强调,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率先发起攻击。

1956年3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国防部长彭德怀系统阐述了这一战略方针。他明确指出,为有效应对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保卫国家成果,未来反侵略战争应采取积极防御。毛泽东对这份书面报告表示批准。从此,“积极防御”正式成为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指南。

对于“积极防御”是否意味着可以先发制人,曾有过讨论。在战争年代,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都是战术选择,如解放战争中的苏中战役,全局是后发,局部却先发。但在与国民党顽固派的作战中,毛泽东则明确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彭德怀在1956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专门解释了为何不能首先攻击敌国领土。他指出,如果我方不等敌人先动手就率先进入敌国,那么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将难以得到国际理解,反而会让帝国主义将战争罪名扣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失去广泛同情与支持,让敌人获得政治资本。

边境一役,打醒阿三

“积极防御,后发制人”的原则在后来的边境和自卫反击作战中得到了彻底贯彻,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曾致力于发展与印度的友好关系,然而印度方面却频频做出不友好的举动。

1951年,印度趁中国忙于抗美援朝之际,非法占据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九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随后又侵占了中段部分中国领土。到了1959年3月,在西藏叛乱刚平息不久,印度总理尼赫鲁竟恬不知耻地向周恩来提出领土要求,不仅要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还要将西段阿克赛钦地区三万多平方公里划归印度,总计约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中方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

遭到拒绝后,印度政府恼羞成怒,指挥印军在边境线上屡次寻衅滋事。出于维护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的考量,毛泽东和中国政府对印度的挑衅展现了极大的克制和忍让。周恩来多次致信尼赫鲁,提议通过协商解决历史问题。中方边防部队甚至单方面后撤,并设定了具体的无枪械、无巡逻、无平叛、无打猎区域,以及无打靶、无演习、无爆破区域,以缓和边境紧张局势。

然而,中方的克制和忍让反而助长了尼赫鲁政府的气焰。从1961年特别是1962年4月起,印度当局开始大肆推行“前进政策”,步步紧逼,深入中国腹地。印军的前哨据点甚至犬牙交错地设在中国边防哨所之间和侧后,形成了三面甚至四面威胁的态势,并不断袭击中国的巡逻队和运输队,制造流血事件。即使在这种完全有理由动用武力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依然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就连印军军官也曾承认,中方态度友好且克制,若换作其他国家边境,战争早已爆发。这种误判让尼赫鲁政府利令智昏,认为中国只会“虚声恫吓”,于是更加嚣张地命令印军“清除掉”中国军队。

面对印度长达三年多的蓄意挑衅,毛泽东在后来回忆时指出,从1959年到1962年,整整四年我们才被迫还手。忍无可忍,无需再忍。1962年10月,毛泽东果断决定实行自卫反击作战,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

从10月20日到11月22日,为期一个月的自卫反击作战,在西段彻底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立的43个侵略据点,在东段则推进到非法“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的地区。此战歼灭印军8700余人,其中俘虏准将达维尔以下3900余人。这场胜利震惊了印度全国,尼赫鲁慌忙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然而,就在尼赫鲁摆出拼命架势时,中国政府却鸣金收兵,点到为止,并将俘虏人员、缴获武器装备全部归还印方。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中印一战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在国家争端中“后发制人”的智慧:不打第一枪,但一旦开打第二枪,便由我方决定如何痛快教训。

打仗,还得把敌人放进来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积极防御”常与“诱敌深入”紧密相连,这一传统也深刻影响了建国后战略方针的制定。毛泽东始终将“诱敌深入”的战法置于优先位置。他认为,中国边海防线漫长,完全不让敌人侵入是不现实的。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将敌人诱入我方有把握取胜的区域,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歼灭。

国土设防,最忌讳的是处处设防,到处修筑工事。建国初期,一些地方曾计划在海边大修防御工事,毛泽东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指示,除了虎门等少数必要要塞,像广东汕头至大亚湾一线以及其他海岸和内地,根本不必修筑大量工事。敌人若来,就让其登陆,并引诱其深入,随后聚歼。华东方面也是如此,只在厦门、平潭、舟山、吴淞的少数关键点设防,其余一概不修。

毛泽东告诫说,军队不应分散守卫海岸线,而应置于机动地区,等待敌人深入后再予以包围歼灭。他批评那种处处设防的做法是“畏敌如虎”,摆出被动挨打的姿态,丧失了主动权和歼敌良机。他常引用两次世界大战的例子来佐证这一观点:一战时德国在青岛设防,日军却从龙口登陆绕后占领;二战时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未能阻止德军绕道比利时,反而牵制了法军大量兵力。

毛泽东认为,将敌人拒之国门之外,从来就不是最佳策略。相反,诱敌深入才更利于我方发挥优势,例如发动人民战争,分散敌军兵力,从而集中我军力量打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强调,让敌人占领一些地方,虽然听起来“名誉不好”,但这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赢得最终胜利。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面临来自北方的潜在大规模入侵威胁。考虑到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地区一马平川的地形特点,以及入侵者可能采取的集群坦克、装甲车大规模纵深突击战术,毛泽东更是强调了“诱敌深入”的重要性。他主张,小规模冲突可以在边界解决,但若爆发大规模战争,宁可让出一些地方,让敌人进来,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71年林彪事件后,中央军委进一步强调“诱敌深入”,并将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辅以阵地战和游击战,这反映出当时“积极防御”的核心方法正是“诱敌深入”。直到8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一战略才被调整,重新回归为更广义的“积极防御”方针,不再强调全盘“诱敌深入”。

然而,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并非毫无底线。他指出,这不等于完全不设防,摊开两手任由敌人长驱直入。我们不能学蒋介石那样让日军轻易打到南京、长沙,也不能学斯大林那样让希特勒兵临莫斯科城下。该坚守的地方还是要顶住,并且要顶相当一段时间。但“顶”的目的是为了消耗敌人,打乱其战略部署,为我方后续准备争取时间,最终在适当机会将其消灭。

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战略指导原则。他强调,无论前沿还是纵深,都应重点设防,减少工事数量,将大部分兵力用于野战,小部分用于守备。强大的野战军不应固守工事,而应保持机动位置,待看清战局后机动作战。因为古今战争的要旨,都是首先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然后才能占领地方。将主要兵力分散守卫地盘,是无法取胜的。

今天的思考

时至今日,不先发制人、不打第一枪、坚持后发制人的原则,依然是中国“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诱敌深入”的某些具体应用已不适宜当今国情,但“有顶有放、顶放结合”以及“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战略思想,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顶与守的平衡比重上,更值得深入总结和发扬。历史上的军事定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进。这正是毛泽东高明之处,其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其超越具体战术、着眼长远大局的动态适应性。

毛主席的战略思维,放到今天,你觉得还有哪些深远影响?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