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 “五金王” 到跳水 “金牌导师”,太绝了!

最近去南京跳水学院看了场训练,教练指着个才9岁的姑娘说她动作像陈若琳。这姑娘倒是真厉害,10米跳台翻腾几下动作利索得很。教练们聊起来才知道,现在江苏队在搞些新花样。

陈若琳现在是青训总监,以前在奥运会上拿了5块金牌的人突然带着团队搞科技了。他们装了两个摄像头对着跳水池,说是能录下运动员每个动作细节。教练说这样能找问题,比过去凭经验看效果更好。有个戴眼镜的研究员告诉我,他们打算把这些数据做成模型,以后训练可能全靠系统分析。

说到陈若琳小时候,教练讲起她4岁学游泳的趣事。那时候就是因为胳膊腿长,被高峰教练看中改练跳水。后来2006年才14岁就拿世界杯金牌,后面三届奥运会都上奖台。现在看她带新人,还是特别较真,连入水时手型都得反复纠正。

最近有个消息说,体教融合的新政策要出台。原来当年陈若琳读书比赛两头跑,现在这模式成了样板。有个省队的00后队员说,他们现在训练不像过去那么苦,但文化课时间多了。不过要拿成绩,压力还是不小。

在器材室看到旧训练日志,记录着2008年备战时陈若琳受伤的那段时间。当时队医还手写了很多康复方案,纸张都泛黄了。现在用的都是智能手环监测身体状态,比以前靠谱多了。

训练馆旁边建了个新实验室,听说要把陈若琳当年的动作拆解成数据。一个博士生说他们想做AI训练官,但目前成功率只有六成。旁边有个教练打趣,要是这系统能出奥运冠军,教练都要失业了。

采访完发现,现在跳水队招人标准还是看身板。但培养方式变了,以前靠教练喊,现在更多是屏幕数据分析。有个家长来看训练,直呼高科技吓人。不过到底能不能出成绩,还得等这批孩子长大后才知道。

训练结束时,看见陈若琳带着几个小孩在池边练习基本功。她指着水面说:"入水时溅起的水花,现在系统能算到毫米级误差。" 看得出她对新技术挺有信心,但又不完全依赖。这种老将和新技术的结合,说不定真能带出新一批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