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家居行业似乎被阴霾所笼罩,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接连发生,让整个行业乃至社会都为之震动

一、事件始末:从行业巅峰到生死百日

2025年4月17日,居然智家(000785.SZ)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汪林朋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立案并留置,这一消息在次日公告后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公司股价开盘跌停,单日市值蒸发20亿元。更严峻的是,汪林朋直接持有的3.72亿股(占股5.97%)次日即遭司法冻结,冻结期至同年10月16日。

百日煎熬后的短暂转机:7月23日,在《监察法》规定的三个月留置期限届满之际,武汉市江汉区监委下发《变更留置通知书》,解除对汪林朋的留置措施,变更为“责令候查”——这意味着他虽可返岗工作,但行动仍受限制且需随时配合调查。公司公告称其“正常履职”,然而仅仅4天后,7月27日凌晨,汪林朋从武汉某高档小区高处坠落身亡,生命定格在57岁。

权力真空与市场恐慌:汪林朋骤然离世留下三重困局:

股权僵局:其直接及间接控制的43.93%股份(市值约57亿)仍处于冻结状态,处置方案未明;

经营断层:他力推的智能家居转型(如AI大模型合作、数字化平台“洞窝”)投入超40亿却未达预期,战略面临中断;

信心崩塌:商户集体追问货款安全,股价次日再跌近7%,市值缩水至183亿元,较年初蒸发近60亿。公司紧急推举执行总裁王宁代行职责,但行业阴云已蔓延至整个产业链。

二、悲剧背后的行业系统性危机

汪林朋的遭遇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家居行业集体溃退的缩影。短短60天内,三大龙头企业创始人接连折戟:

5月,红星美凯龙车建兴被云南监委留置,公司两年巨亏52亿元;

7月17日,靓家居曾育周坠亡,遗言“我对不起大家”;

7月24日,富森美刘兵被成都监委立案,其“轻资产运营”模式亦未躲过风暴。

深层病灶在于行业结构性缺陷:

地产依赖症:2024年全国住宅竣工面积连续四年负增长,上游断流直接冲击下游需求,家居卖场客流量暴跌38%。居然智家405家门店中72%为租赁物业,重资产模式在现金流萎缩下沦为“黑洞”。

高杠杆资本困局:居然控股与慧鑫达质押股份超80%,形成“杠杆赌局”;更危险的是“类金融”模式——通过商户押金、供应链融资构建资金池,监管收紧后难以为继。此类“用明天的钱填今天的坑”的操作,在居然智家短期债务达93亿(账面现金仅47亿)时显露出致命性。

反腐风暴下的政商纠葛:汪林朋被查导火索疑与2019年借壳武汉中商相关——市值15亿的国企以356.5亿元天价收购居然之家,其“蛇吞象”交易中的利益输送嫌疑在反腐深挖下曝光。前国家商业部干部与上市公司实控人的双重身份,折射出行业普遍存在的政商绑定风险。

三、转型困局:新旧撕裂中的生死博弈

汪林朋曾试图带领居然之家突围。2024年12月更名“居然智家”,押注智能家居转型,但战略与现实严重脱节:

新业务失血:智能家居收入占比不足12%,毛利率仅15%,远低于传统卖场63%的水平;

旧业务塌方:78%的出租率创历史新低,为维系商户被迫减免租金,进一步拖累收入。

行业转型路径分化揭示生存逻辑重构:

失败案例:贝壳旗下圣都装饰停止接单,字节跳动“住好家”运营14个月即关停,反映互联网跨界者未能破解行业痛点;

成功突围:梦百合通过“自主品牌+跨境电商”实现净利增长90%,匠心家居聚焦智能电动沙发细分市场,毛利率超40%——证明技术深耕与模式创新比盲目扩张更有效。

当房地产的潮水退去,依赖土地红利和监管套利的企业集体“裸泳”。汪林朋最后一搏是与金隅集团合作推进七大领域转型,但灵魂人物的猝然消逝,让这场救赎戛然而止。

四、反思与警示:寒冬中的重生之路

汪林朋的悲剧撕开了企业家困境的冰山一角。在“责令候查”的心理重压、三年业绩连降的焦虑、及转型投入未见回报的绝望中,其个人命运与企业存亡形成残酷共振。

行业重生需三重破局:

去杠杆化:剥离“类金融”模式,杜绝资金池操作,聚焦轻资产运营与服务增值;

技术破壁:从“资源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如居然智家智能家居中心95%的招商入驻率证明体验升级具市场潜力;

治理革新:居然智家在汪林朋被留置期间未停牌、迟发公告暴露治理缺陷,亟需建立董事长意外缺位预案。

结语:从资本迷途到价值锚点

汪林朋的生命轨迹,从修路建校的湖北首富到坠楼身亡的悲情企业家,映射了家居行业从黄金时代至生死劫难的变迁。当“房住不炒”成为时代底色,地产关联产业链必须挣脱高杠杆与政商捆绑的枷锁。

幸存者的出路已然清晰:梦百合等企业的逆势增长证明,唯有抛弃“赌局思维”,深耕技术创新与用户价值,方能在寒冬后迎来真正春天。汪林朋用生命敲响的警钟,终将为行业划出一条回归商业本质的分界线——那里没有首富神话,只有对产品、效率与尊严的坚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学予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