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活在1950年的春天,海南岛对中国来说,几乎就是天边那颗最难摘的“明珠”。几百里的琼州海峡,隔开了大陆和这个南海最大的岛屿。有人说,这是一道用硝烟和海浪筑起的天堑。当时国民党在岛上修了半年的“伯陵防线”,美军顾问还拍着胸口说“坚不可摧”。你也许想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用的,竟然是最原始的木船。三百年前郑成功靠木船收复了台湾,三百年后,韩先楚和他的部队,带着一把篾刀、几捆生姜和一腔热血,就要横渡大海。能成功吗?大海挡得住一个农家汉子的决心吗?
“薛岳的碉堡修了半年,难道几个木船就能攻下海南?”一时间,解放军指挥部里争吵声四起。有主官说,咱们这样渡海纯属去送死。“四十军、四十三军的干部呢?全推副手出来顶缸?怕死就明说!”韩先楚把花名册拍在桌上,场子瞬间静下来。他不是在发火,更多是在揪心。老薛嘴里“神乎其神”的防线,连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都专门来采访夸耀。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现代战争只能靠钢铁和炮火,咱们这些从大别山草鞋走出来的人,面对着炮舰飞机,就真成了过江之鲫?韩先楚到底会拿出什么“绝招”来?“没事,明天我和你们一起,第一批上岛,不信咱命没那么硬!”他突然宣布。到底,谁敢第一个趟过去,谁就成了英雄。
随着消息传来,指挥部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有人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当年在湖北黄安给地主家干活,一天赚三枚带血的铜钱;有人说,抗战时倭寇飞机大炮都不怕;也有人担心家里刚分的牛,要是这仗打不下来,山里老娘又得啃树皮。这些干部其实都不是胆小的人,他们早年编竹筐、做篾匠、端梭镖,南征北战走来,哪怕是雪夜里滑过浑江冰面都没发过怵。可偏偏这场仗不一样——敌人有巡逻艇,有飞机,有据点,有美国顾问的军事头脑。有人说,老百姓都希望尽快解放海南,但也有人担心,渡海如果失败,解放进程就会停滞,台湾会不会以此为借口加固海防?这些声音如同海风,夹杂着咸味吹进每个人的心里。而韩先楚说:“咱们土法上马也能过海,今天不为自己打金牌,就为家乡的父母拼条活路!”
表面上,指挥部有了计划,韩先楚也做了很多动员。但实际上,上上下下的士气还是低落不少。有人偷偷给家里写信交代后事,还有人把随身的银元藏在炊事班,准备“万一回不来”给家里留个念想。甚至有干部提出:“要不等中央再支援点新船、空军,咱们大兵压境,再考虑?”反方很实际:敌人据守海南,不只是海峡水面的问题,登陆子弹能打成筛子,“这不是打仗,是拼命!”他们担忧,解放军靠原始木帆船,遇到风浪、暗礁和炮火,“多半是要喂鱼。”纸面上说“铁定能赢”,可没有制海权、没有制空权、没有现代装备,这一仗就是敌人的主场。全国眼睛都盯着,失败后果谁都承担不起。好像一切都安排妥了,实则像海面下暗涌的鲨鱼,随时可能扑出来。
就在所有人以为计划要流产时,韩先楚突然宣称:“我随第一梯队登陆,这军令就贴门口!”谁都没想到,一个正儿八经的总指挥,要冒着被俘、甚至牺牲的危险,带头上岛。士兵们一听,气氛彻底变了——“司令员上头船,咱们怕个啥!”更有意思的是,他还随手公布了安家费:“每个人二十块银元,打下海南岛,大伙打金牌!”指挥员变成先锋,这不光是将军胆识,更是对士兵信任的最大刺激。一时间,各团自荐参战,连晕船的小兵都咬牙报名。有人说,三百年前郑成功就是抱着木船登陆收复宝岛,三百年后还有什么可怕的?全军士气一举高涨,连走路都带风。指挥部里本来担心出事,结果一场小会后,报名上岛的名单就从半本册子写到了两本。伏笔收割前的各种“胆怯”,瞬间变成了“不跟上司令员,脸上没光”的豪情。这场仗,不但要打赢,还要漂漂亮亮地打出中国军队的新气象。
可好景不长,部队刚刚搞完誓师、练习泅渡,木船一遇上4月突如其来的风暴,就有三船翻掉,几名士兵差点牺牲。不仅如此,敌军的侦察飞机在海面上巡航,把所有编队都暴露出去。民间借来的八十艘渔船,有的临时掉了链子,有的底板漏水,甚至还有指挥员夜里掉进海里,抓起钢盔舀水不够快。大家也发现,敌人除了明面上的火网,还有水下埋设的渔网和竹签。更糟的是,在登陆前夜,有突击队员身体不适、晕船呕吐,把训练成果打了折扣。此时,前方打仗、后方军需都面临考验,内部分歧更大了。有人坚持:“登陆延期!等新船!”也有人急了:“万一夜长梦多,敌人巩固工事,等的就是咱掉链子。”“司令员随首批冲锋是勇气,计划失败就成了冒险。”一时间,部队内部争论升级,情绪分歧像木船上的风浪,反而更剧烈了。
说了这么多,也有人说“韩先楚你能耐大,看得太远,真把自己当成郑成功,带着一群‘篾匠兵'就想闯天下?”可还别说,这种“莽撞”有时候还真有效。对老百姓来说,谁管你战略多高明、战术多科学?咱就认死理:谁敢第一个跳下去,谁才是主心骨。有的人总喜欢坐在后桌,等着战争完了报个喜,顺带拿点勋章。可在海南岛,假如没有这么一个“豁得出去”的头,估计十年二十年还真过不去!打完仗了,韩先楚蹲码头学编渔网,难不成就这点本事?可你换个角度看,正是他把命豁出来了,别人才能有学手艺的资格。你说要是都像有些反方说的那样,什么都得“客观科学”“严密论证”,那估计三百年后,还得靠台湾渔民来教我们怎么过海峡呢。可见,这种“匪气”有时候是老天爷送的,不能没有。
你们说,英雄是不是生来就该冲在第一线?还是应该稳稳当当按部就班?韩先楚说“我先上船”,有人喊好,也有人骂他鲁莽。要是按有些人的说法,先用更好装备、等条件成熟再发起进攻,我们中国会不会永远只停留在岸边,看着对岸灯火,却永远摸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土地?你觉得,哪个才是真正的“时代英雄”?留言把你的判断讲明白!